目前分類:心理學理論\雜誌、態度 (9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們今天要聊的是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主題——「對創傷的強迫性重複(The Compulsion to Repeat the Trauma)」。

 

什麼是「對創傷的強迫性重複」?

從當代精神病學開始形成的階段起,學者們就高度關注起了「過去創傷式的經歷」持續的對人們當下生活的影響。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皮埃爾·雅內提出,那些經歷了創傷的個體,仿佛人格發展在某一個時刻停了下來,而且不再能夠吸收新的元素以擴展自己的人格。有時你可能也感到過,身邊那些經歷過重大創傷的人(或許就是我們自己),似乎有一部分要比他們實際年齡「年輕」——一個「不長大」的部分。你會能夠從早已成年的他們身上,仍舊依稀看見那個有些扭曲的少男少女。那種很難用語言傳達的、會在不經意間流露的「年齡低於現實年齡」的感覺,和創傷造成的「成長阻滯」是有關的。

 

同時期,弗洛伊德也提出,如果沒有能夠整合/消化好創傷,那些被壓抑了下去的東西「註定」會變成「當下的經歷」被重複出來( 「repeat the repressed material as a contemporary experience in instead」 )。讓弗洛伊德最初注意到這一點的,是一個2歲孩子的遊戲。

他注意到,當孩子的媽媽走開的時候,孩子開始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扔出嬰兒床,而當他發現沒有了玩具時,感到非常失落,又跌跌撞撞地要把玩具撿回來。但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又會將玩具扔出去,如此重複多次,仿佛這是一個好玩的遊戲。

看到這個情景後,弗洛伊德提出了問題:「遊戲是遵循『快樂原則』的,也就是說,遊戲的目的是獲得快樂。而孩子重複扔玩具,看起來和快樂原則是相悖的。那為什麼『扔玩具』明明讓孩子覺得不愉快,卻會讓孩子一再重複呢?」

弗洛伊德分析的結果認為,這是一種關於「掌控」的遊戲:因為沒有辦法掌控母親離開的行為,孩子便通過扔出玩具和拿回玩具的過程,來模仿母親離去和回來的過程。而玩具的這個過程是可以在孩子掌控之中的。孩子複製出一個包含「離去」的類似的場景,但在這個新的場景中,孩子得以掌控事態的發展,這就是這個遊戲不斷重複的意義。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國內各大學最近紛紛開學,各校也舉辦不少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及新生訓練,師長致詞亦在所難免。其中,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社會系教授蘇國賢日前在社科院新生入學典禮勉勵學生時,特別提到最近從課綱爭辯,到有關中日戰爭誰領導勝利等不同觀點,「正確的答案是,在戰爭中,全人類都是輸家,戰爭是人類最愚蠢的集體表現」。

蘇國賢說,去詢問中日戰爭誰打贏,誰的功勞比較大,是一個重要歷史事實的問題,但比起人類從戰爭中可以學習到什麼,則是相對不重要的。

蘇國賢11日在新生訓練致詞時勉勵新生拓展知識視野,以更廣闊的愛為他人奉獻。他說,為了「成就自我」、「追求自我的成功」來學習並沒有什麼不對,「發現自我、瞭解自我、裝備自我,進而實現自我,本來就是大學生涯的重要學習目的,但社科院的學生在思考知識價值與人生目的時,其思考的主體絕不僅限於『我』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

他說,讀社會科學的人知道,為了理解自「我」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必須把個別的「我」,放在更大的「我們」群體脈絡之中才能理解、找到意義,「比較困難的問題是,『我們』究竟是誰?誰屬於『我們』」?

蘇國賢進一步向學生解釋,「我不是說從國家認同來認識歷史是不重要的,只是想藉機告訴大家,我們如何定義自我,會影響我們會如何來問問題」,將「我們」定義在國家民族的層級,和將「我們」定義在「人類全體」,對於同樣的歷史事實,會有很不一樣的知識關懷與解釋」。

具有反省能力的人民,才能真正贏得勝利

蘇國賢說,僅從國家層級來定義「我們」,有時候會讓真理受到很大的侷限,「中日戰爭究竟誰是贏家?看到前幾天中共的九三閱兵,及十二萬日本民眾聚集抗議安倍政府新安保法的軍事擴張,我們知道具有反省能力的人民,才能真正贏得勝利,僅知道維護權力或假借和平名義來擴張權力的政府,永遠都是戰爭的輸家」。

蘇國賢提醒,只有從更廣的「人類全體大我」來正確閱讀歷史,重新檢驗過去人類的痛苦,才能從歷史經驗中學習,「因此我的第二個提醒,就是希望同學能以更廣闊的視野來定義、認同『我們』這個群體。要有更高貴的雄心及更廣闊的寬容與愛,來從事知識的學習」。

蘇國賢還提到,為什麼二次大戰過了七十年,還會有國家以展現飛機大砲,或歌頌、慶祝戰爭的偉大勝利來紀念這場人類的大災難?「中國政府以閱兵的方式來宣示未來將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這是個人類文明退步的表徵」。

他說,若有人告訴你,你必須和我成為好友,否則我就打你,你真的有可能會成為他的好友嗎?人類愚蠢的想以暴力來維繫和平,只有使歷史的傷痛被放大,經年累月的深仇大恨愈積愈深,唯有寬恕才是唯一的出路。「這提醒我們儘管科技、經濟已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若沒有正確的社會科學及人文的反省,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wilightseen.blogspot.tw/2012/03/blog-post.html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諮商戀愛
有一位朋友問我:「諮商師可以和個案談戀愛嗎?」我想都不想說:「那牽涉移情和反移情,很複雜。」這位朋友不以為然:「如果我的個案愛上我,多美啊!」到底這樣的關係有多複雜,Kirby Ogden,一位現代心理分析研究機構的諮商博士,在長達十六頁的自剖裡會稱之為「異常複雜」(extraordinary complexity)?

個案是近40歲的女性,聰明、慧黠,擅表達,主述想離開一段掌控的關係,也想控制肥胖問題;和父親比較親近,父親是個嚴肅、內斂的人,母親則冷漠而批判。在為期1.5年3次/週的治療裡,第一年關係迅速增溫,隨後個案「害怕前進」而短暫住院,對治療師私生活好奇、忌妒,討論諮商關係的「理想化移情」激怒個案,並要求唯有和治療師性交才能證明治療師的關心,指稱治療師任何的回應/反映都是逃避,治療師挫折而困惑,重複調整和修復治療關係(註1)。

另一執照吊銷的報告裡(註2),是一位聰明、迷人、溫暖、幽默,近50歲的男性治療師,因為和女個案涉及性關係而被吊銷執照,尋求2次/週為期2年的諮商。治療師回憶和那位女性個案治療之初,他已離婚,和交往數年的女友疏離,主要的人際接觸就是病人。這位女病人憂鬱,丈夫酒癮,療程中沉默而不可親近,治療師為了讓個案感到安全而握著個案的手,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助,像渴求母親回應的兒時自己。隨後握手發展為擁抱,個案逐漸敞開的同時,感覺自己愛上了治療師,治療師被理想化的背後,是從小身為憂鬱失望母親的「拯救者」,卻是「無助的拯救者」。治療師輕忽了自己的「討好」,以及這份討好背後自己對個案的「譴責」(反移情)和個案對他的「憤怒」(移情),都被掩飾為具有治療性的「情緒校正」(emotionally corrective)。

Freud於1915年寫道:「治療師必須認知到病人的愛慕引發於治療情境,而非治療師本身的個人魅力,所以治療師無須因此有『征服感』。」並指出移情裡的「抗拒」:對過去經驗的防衛機轉,可追溯至戀父/母情結(註2)。影響治療師處理移情和反移情的因素,除了理論取向、治療本身的限制,治療師的個人議題絕對攸關重大,「個案的情慾不一定都是戀父情結,但『前』戀父情結會引發對治療師的情慾……要了解個案,治療師必須部份沉浸自我的情慾經驗……以此理解雙方在治療進程中的自我調整。」Ogden寫道,每段治療都在試煉治療師能有多少情感上的涵容(range of affective comfort)。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rongyeh.pixnet.net/blog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宗燁老師今天談的「發洩vs釋放的哭」,你們要的分享,我聽打貼在這裡,若有任何疑惑、問題,請追蹤或詢問宗燁老師的臉書或部落格:

*____*____*____*

大部分的人哭,都只有眼淚掉下來,但是這樣只有在脖子以上而已。
那這樣的哭是不完整的,只有眼淚沒有聲音,所以哭的時候最好,有眼淚也有聲音。
因為你的聲音哭出來的時候,你的橫隔膜、你的胸腔肚子的肌肉才會放鬆下來,這樣就是連脖子以下都有哭到,這樣才會真正完整的都有放鬆。
而且我們的情緒還有很多負面能量,都是停留在心臟阿、腸胃阿、肝臟阿,所以你要整個哭出聲音,那個腸子阿、內臟才會鬆開,所以呢… 等一下請不要客氣,哭,要哭出聲音。
(中略,是關於情緒排毒現象)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edxtaipei.com/2014/02/stuart_brown_says_play_is_more_than_fun_it_s_vital/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坐在電腦桌前的你,可能因即將到來的大考、堆積如山的案子、或那些無所適從的未來而備感焦慮,為了完成你人生的重要理想,勢必妥善規劃時間,專心致志,直到攻達峰頂。不過,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這提醒著拼命工作的你,忙碌之餘,也別忘了留給自己一些玩耍與放鬆的空檔。

 

大眾心理學家Stuart Brown告訴我們,玩耍就好像吃飯、睡覺和作夢,是人類再自然不過的天性。當然,這不是鼓吹人們馬上離開工作遊山玩水去,工作與玩耍並不是兩邊對立的生活,真正與玩耍相反的,是壓抑。想想看,一個沒有玩樂、沒有幽默笑話、沒有輕鬆調情、沒有電影、遊戲、甚至沒有幻想的生活,究竟會有多麼苦悶?

我們都知道,玩耍能讓人更快樂,不過,你可別以為玩耍不過只是生活中的調節劑,Brown認為玩耍對人類的好處超乎了我們的想像,玩耍不只讓人變得更聰明,甚至還攸關生死,助人化危機為轉機!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7726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1. 沉穩

1 .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
2.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
3.在徵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
4.不要一有機會就嘮叨你的不滿。
5.重要的決定盡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布。
6.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facebook.com/BlueWhiteSlippers/photos/a.210679428966310.60227.210039589030294/821778384523075/?type=1&fref=nf

 

1、整理行李

「重要、必要、需要、次要」人生是一整套的排列組合遊戲,不同年紀有不同人生的問題與答案。整理行李的過程其實是在整理自己。

2、揹起背包

年輕人的輕浮,透過背包的重量可以訓練肩膀耐力,肩膀要有力量才能扛起責任。身體的操練對靈魂是一種磨練。揹起背包,用身體感受生命的重量。

3、放下背包

背包的移動是旅人責任,但過多的責任揹久會受傷,適度的放下背包才能讓肩膀回復體力,沒體力又該如何抵達下一個目的地。自尊、自傲、自大,要隨著背包同時放下。練習放下背包也放過自己。

4、迷路

迷路時,翻開地圖,確認東南西北,標示所在地與目的地,讓自己導航自己,從中體會生命的方向感。迷路的過程會訓練探索的能力,探索的過程遠比抵達終點有趣多了。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Articles/C/0/1/10/1/1480.htm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楊挽北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這張「小偷關係圖」出現的名詞具有關連性,一般人通常會以「建立模組」的方式來歸納整理,進而記憶,精神分裂患者的記憶運作模式卻非如此。
這張「小偷關係圖」出現的名詞具有關連性,一般人通常會以「建立模組」的方式來歸納整理,進而記憶,精神分裂患者的記憶運作模式卻非如此。
如果把「錢」、「闖空門」、「搶劫」、「手槍」這些字眼一一念給你聽,3 分鐘後再問你,剛剛是不是有出現「錢」、「手槍」、「搶劫」、「小偷」時,有很高比率的人會回答:「沒錯,剛剛念的就是這些字。」接著再試一次,不過換些新詞,像是「夜晚」、「床」、「枕頭」、「棉被」,3 分鐘後問你剛剛是不是有出現「睡覺」時,你大概也會說:「有。」

但事實上,「小偷」與「睡覺」並沒有出現在測驗中,但為什麼很多人會回答「有」呢?根據心理學的說法,這叫做「錯誤記憶」。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李玉琇教授解釋,因為人會活化與呈現刺激(例如:闖空門、錢)相關的「語意連結」(像小偷),這種自動化與無意識的連結過程,會讓人們以為「小偷」與「睡覺」曾經分別出現在以上兩類不同的情境詞語中,錯誤記憶便由此產生。
李玉琇教授利用前述這種被稱為 DRM 典範(Deese-Roediger-McDermott paradigm)的實驗方法,對精神分裂患者(schizophrenia)進行「錯誤記憶」研究。她想,也許藉由精神分裂患者的記憶研究,可以讓我們對「記憶」的本質有更深入的認識,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心理醫學》雜誌(Psychological Medicine)。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204279173557822&id=1182950253&fref=nf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呢?

這句話是不是曾經從你的心中浮現呢?
當父母的常常很不解,為什麼現在這些青少年會這樣。

看到社會新聞,我們也常很難想像,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分手的那一刻,也許你也無法想像是怎麼走到這一刻的。

一個人的信念系統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第一個階段是觀察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流為什麼不走直路?文/佚名

 

佛學院的一名禪師在上課時把一幅中國地圖展開,問:「這幅圖上的河流有什麼特點?」

「都不是直線,而是彎彎的曲線。」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也就是說,河流為什麼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彎路呢?」禪師繼續問。

學僧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說,河流走彎路,拉長了河流的流程,河流也因此能擁有更大的流量,當夏季洪水來臨時,河流就不會以水滿為患了;還有的說,由於河流的流程拉長,每個單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對減少,河水對河床的衝擊力也隨之減弱,這就起到了保護河床的作用……

「你們說的這些都對。」禪師說,「但在我看來,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彎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彎路是自然界的一種常態,走直路而是一種非常態,因為河流在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有些障礙是無法逾越的。

所以,它只有取彎路,繞道而行,也正因為走彎路,讓它避開了一道道障礙,最終抵達了遙遠的大海。」

說到這裏,禪師突然把話題一轉,說:「其實,人生也是如此,當人們遇到坎坷、挫折時,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種常態,不悲觀失望,不長吁短歎,不停滯不前,把走彎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條途徑,這樣你就可以像那些走彎路的河流一樣,抵達那遙遠的人生大海。」

把走彎路看成是一種常態,懷著平常心去看待前進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您會像河流一樣,抵達到人生的目標!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history.pansci.tw/post/91198622990/07-09-oliver-sacks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科學史上的今天】07/09——薩克斯生日(Oliver Sacks, 1933-)

 

奧利佛‧薩克斯是位神經科醫師。他根據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將經手過的真實案例寫成多本暢銷書,不但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得以一窺出人意表的各種心靈樣貌,也對心智與大腦的關係提出不同於主流科學的觀點。

 

自從1861年布洛卡發現語言的表達與大腦某特定部位有關後,科學家們即競相 將探針伸向大腦每一吋表層,以找出各種感官知覺與心智運作在腦部的相對位置。薩克斯並不贊同這種機械觀的「區域論」,因為這意味著腦部損傷就是功能不全、 就是失常、是一種瑕疵。於是薩克斯用文字講述將那些前來就診的病患的故事,展示心靈並不因大腦損傷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睡人》、《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等書中,我們看到許多出乎我們想像的奇怪案例:得 了嗜睡症腦炎的病人、患了回溯性失憶症的迷航水手、失去左邊概念的人、失去深度的人、失去色彩的畫家……,他們也都擁有我們一般人有的渴望、勇氣 與堅持,他們可以自我調適以因應環境,甚至在感知限制中發揮創造力,在絕望中找到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pansci.tw/archives/62667

此為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作者 / 俞欣豪(認知科學博士。目前是墨爾本 Monash 大學的研究員,專長是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

大概是因為笛卡爾的影響,有些人認為當下的感官經驗,可以完全靠著內省(introspection)的方法來理解,不需要科學方法的幫助。我不贊成這種說法,我認為我們對自己的感官經驗世界,瞭解得非常少[1]。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大約是一百多年前透過食品化學研究,才知道基礎味覺除了甜、酸、苦、鹹外,還有一種叫 umami (中文翻成 “鮮味”)。為什麼有一種味覺跟別的基本味覺不一樣,要透過科學研究才能發現?為什麼我們不是靠直覺就知道 umami, 跟甜味一樣,是一種吃得到的感覺?有人說 umami 太不直覺了,所以它很明顯的不能跟其它的味覺相提並論。有人說它只能算是一種生理學知識,不是真的經驗。不過不直覺不代表是錯,也許直覺會隨著知識而改變。有一天我在聽美食頻道,聽到美食評論人講起 umami 講得跟甜鹹一樣自然。也許對於愛吃,對味覺特別留意的人而言,umami 是很直覺的也說不定。至少在西方國家,umami 這個字已經越來越普及化,已經不是一個術語了。也許未來所有人都會覺得 umami 很自然…也說不定…

另一個好範例是視覺心理學有關 “運動感” 的研究。我們一直要到八零年代才真正的瞭解到運動感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 [2]。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顏色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亮度是一種是基礎視覺經驗、立體感 (stereopsis) 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形狀 [3] 也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我要是給你一顆檸檬,你同時可以感覺到它的顏色、它的亮度、它的形狀。你也知道它是立體的,因為這些感覺都是同一個視覺經驗的不同面相,可以同時存在,而且可以獨立改變。假如說這個檸檬是顯示在任天堂3DS遊戲主機上,要是我們突然關閉了三度空間顯示器的功能,視覺經驗有什麼差別?差別就是少了立體感。這個立體感是一種無法用別的感官經驗描述的經驗 [4]。

要是我把檸檬丟給你,你看到檸檬在空間裡移動,這個空間的改變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嗎?大部份的人會說它只是形體這種基礎經驗在時間上的變化,不應該算是一種基礎經驗。的確,一直到七零年代還有心理學家認為運動感只不過是空間視覺加上時間,因此不需要專門的理論。不過八零年代後我們已經很確定運動感跟顏色或是立體感一樣,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這就好比科學家發現 umami 是一種基礎味覺經驗一樣。剛剛舉的檸檬的例子,正確的描述應該是:你看到檸檬在空間裡改變位置, 你同時也看到了檸檬的運動,這兩者不是同一個感覺。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不直覺。原因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這兩種感覺很接近,而且通常同時發生。不過心理學家設計了一些巧妙的實驗,可以把它們分離出來。以下的幻象我覺得是一個好例子 [5]:

你應該可以看到粉紅色環似乎是在往順時鐘的方向連續地旋轉,淺綠色環似乎是在往逆時鐘的方向連續地旋轉 (如過你看不到旋轉的話,可以調整眼睛跟螢幕的距離)。我先強調,這是一個幻象,兩個環其實沒有在旋轉。這整個動畫只有三幕不斷的重複,在第一幕跟第二幕,淺綠色的方塊稍微往逆時鐘的方向移動一點點 (1.5 度),粉紅色的方塊稍微往順時鐘的方向移動一點點。第三幕只有黃色的背景,也就是你看到的閃光的效果。要是我拿掉第三幕,幻象就消失了,每個方塊看起來只是在震動。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42816

此為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搞砸了客戶的重要活動,你必須登門去道歉;別部門主管為了預算問題,在會議上和你針鋒相對;客人在大廳大吵大鬧,身為主管你必須趕快hold住場面;甚至公司和離職員工發生糾紛,你必須代表公司和對方談判。

不管事情大小,「面對與解決衝突」通常都讓人倍感壓力、身心俱疲。如果你覺得處理這些情境已經讓你一個頭兩個大,那看看美國溝通專家馬修‧盧森柏(Marshall Rosenberg)所要面對的情境:

他前往巴勒斯坦難民營,與當地難民對話。結果他還沒走進會場,就看到場外地上一枚以色列軍方昨天晚上發射進來的催淚彈,上面清清楚楚寫著「美國製造」;當他一進場,全場竊竊私語「他是美國人」;而他一句話都還沒開口,某個男人就跳出來指著他大罵「殺人兇手!」接著全場對他大喊「兇手!」「殺人魔!」「濫殺老弱婦孺!」

然而在一個小時後,盧森柏不只完成了原本的工作,甚至第一個跳出來說他是殺人兇手的男人,還邀請晚上一起到他家吃齋飯!

盧森柏是怎麼做到的?

我跟那位稱呼我兇手的男子對話。

盧森柏:你會生氣是因為你覺得我的國家不應該製造這種東西?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41090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有個朋友來問我如何辦到如何像我這般轉念自在?坦白說,我也不知道耶!只能說,年紀大了,很多事情不看開也看開了。另一方面,可能是一種深層思考的訓練吧!

今天,就來談一談轉念的困難點在哪裡?

我覺得很多人面對不幸福、不自在也不愉快的環境或人生,卻很難轉念面對,有很大的原因是受限於下列三個原因:

  1. 長期的思想模式受社會主流觀念的制約。
  2. 長期的生活模式受原生成長家庭的制約。
  3. 腦袋被別人制約了、綁架了還不知道。

這三種之中,最難覺醒與改變的,其實是第三點,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的思想觀念是被別人所主宰的。

舉例來說,我們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不會透過語言思考來做語言思考,從無知無識到有知有識,哪一樣不是從這個社會的大主機中down-load各種軟體應用程式與內容來為我們所使用?

如果你想通了我們所用以應對外在環境的各種思考模式與反應模式,都來自於別人外加於我們的應用程式,那麼你對於我說的轉念之難的前二點,就一點都不會意外了。

只要是現代人,腦中的思考模式必定用的是語言,但這個語言系統來自社會的雲端大電腦,並透過原生家庭網站下載到我們的腦袋中。因此,原生家庭決定了基本應用程式是微軟的版本或蘋果的系統,而此後從學校、書本建置了更多應用程式和內容,都只是不斷修正、強化和補充原有的結構而已。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echorange.com/2013/04/03/7-things-that-set-real-entrepreneurs-apart/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以下完全吻合我們家龍貓跟W阿...

至於我為甚麼會跟他們走在一起呢?因為我是屬於未來新時代,開創新的文化的人。但我的形式並不一定是創業。可能是創業啦。。)

 

什麼是真正的創業家?

 

他們是冒險犯難去經營一個新創事業的勇者。而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創造了有前瞻性的成長公司,也創造富有價值的產品和就業機會,並為股東帶來獲利。但,到底為什這些創業家如此獨特和與眾不同?

  • 1. 他們藐視「刻意的」個性化、標新立異

與這些人共事幾年後,也許只能了解一點點他們在想什麼,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他們都是獨特的,但並不會為了獨特而獨特而標新立異成為另一種人。

  • 2. 錢對他們的意義微小

這其實有點諷刺,因為那些真正的成功創業者,其實剛開始連小數目的錢,都必須斤斤計較,當然,最後成功後,將獲得更多的收入。但對他們來說,錢不過是一個達到目的的手段罷了。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PageIdx=1&Unit=columns&Cate&id=2289&year

 

賭博和藥物成癮,以類似的方式重組神經迴路!

撰文/賈布爾(Ferris Jabr)
翻譯/金翠庭

雪莉20幾歲的時候,與朋友開車到拉斯維加斯玩,那是她第一次接觸賭博。10年後,她在美國東岸從事律師工作,45歲之後,她每週翹班四次去康乃狄格州新開的賭場。她幾乎都只玩21點,經常一輪賭上數千美元,然後再四處搜尋她的汽車座椅下面,有沒有35美分可以支付回家的過路費。最後,雪莉將賺的每一分錢都拿去賭,還刷爆很多信用卡。她說:「我想一直賭下去,我喜歡賭博,我很喜歡那種興奮的感受。」

2001年雪莉偷了客戶鉅款,被判入獄兩年。這段期間,她開始參加戒賭者互助會接受治療。她說:「我意識到我上癮了,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承認我是一個成癮者,當時的我就像其他的成癮者一樣。」

有的人可能會對嗜好上癮,例如賭博,如同沉迷於某種藥物一般,這種想法在10年前還有爭議。那時候,雪莉的諮詢師從來沒有告訴她,她是一個成癮者,是她自己認定自己成癮。現在研究人員同意:在某些情況下,賭博是成癮行為。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不善溝通」,是很多人亟欲改善、提升的能力要項之一。然而,自認拙於溝通者在自我檢視的過程中,容易反射性的推論,問題出在自己口才不佳,缺乏自信,容易緊張,個性內向,從而,便自我要求「要增加自信」、「練習多說話」、「走進人群」,甚至去上課演練溝通技巧;種種「解法」,雖多少有所裨益,卻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有些主管碰到這類同仁時,竟也僅反射性的指導:「你要多溝通」,令人啼笑皆非。

回過頭來,每一個人都是別人溝通的對象,相信大家也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一類人看似長於溝通,但聽起來卻只覺得其邏輯跳躍,說話天馬行空切不入重 點,甚至語無倫次而不自知。更有一類人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卻讓人感覺從頭到尾在「自說自話」,甚至有強辭奪理的感覺。結果同樣是「有溝沒有通」。

事實上,深入拆解「溝通」這個能力要項,可以發現,不善溝通的根源有二。

其一,是對欲傳達的「事」,缺乏系統性、結構性的了解與掌握。因而,當欲傳達給別人時,說起來零零落落,邏輯不清,甚至自相矛盾。對方接收時非常吃力,自然溝通就不良。

其二,把話說清楚只是溝通的基礎,要讓人「聽進去」,進而「認同」、「接受」,「人」的因素更為關鍵。大家都知道要與孩童對話,一定要考量其年齡與心智程度,並用其可理解的用語表達,才能與之溝通;更何況不論是主管對部屬、部門對部門或者是跟客戶溝通,其立場經常互異,甚至是對立。若未能認知到「人」的不同,只一味想把「事」說清楚,結果不僅自己氣餒不已,對方也必然以「你根本不了解」或「根本不可行」來回應,完全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因此,提升溝通能力的第一個要訣,在於對於欲表達的「事」,自我檢視是否的確有系統性、結構性的了解與掌握;若否,則預先思索、結構之。深一層思考,若在工作甚至生活中,即已養成良好的「系統習慣」與「結構習慣」,那麼即便口才並不突出,卻也能因論述有條有理邏輯分明,而讓對方輕鬆理解。

掌握好「事」的要訣後,則應思考「人」的因素。如何從對方的背景、環境、思惟模式與所處立場,模擬對方對這件事可能的態度與反應,以及自己該如何述說對方才聽的入耳,進而逐步、順勢導引到能認同你的想法。事實上,多數事物的推動與執行,必然都牽涉到與不同人的溝通與協調,若能建立「多了解別人、站在對方角度想」的習慣,事事想到「人」的因素,無形中建立「了解人的習慣」,行事不也就能自然而然施展出此一要訣。

由此可知,提升溝通力的根源並非在於口才或演說技巧,而在於能力根源的「系統習慣」與「結構習慣」(事的了解),以及「對人深入了解的習慣」(人的了解)。同仁應更加注重在平日不斷的練習,養成「系統習慣」、「結構習慣」,以及「對人的了解」,就能夠改善溝通的能力。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網址:http://youtu.be/L1-0TQZaswA

 

Simon Sinek :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為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cswe.casehsu.org/index.php/%E7%A4%BE%E6%9C%83%E5%80%8B%E6%A1%88%E5%B7%A5%E4%BD%9C%E4%B9%8B%E7%99%BC%E5%B1%95%E6%AD%B7%E5%8F%B2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社會個案工作之發展

「一八一四年查墨爾(Thomas Chalmers)牧師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特龍教堂(Tron Church)任職,起初他採用舊有救濟貧民的作法,訪問全體居民,晚間則在學校或公共場所與貧民晤談,設立主日學與每戶人家接觸,瞭解各人工作能力、習 慣與家庭經濟。到了一八一九年至聖約翰(St. John)教區位職,才完全採用自己所謂的「程序指引」的救濟理論。透過了解貧民的工作能力、親朋之有無,以及居住時間等,以瞭解、激勵、自助的原則,作 為濟貧的原則,作為濟貧的準則。如此,有異於以前教區的重覆、僵化、例行式的救濟方式,逐被今人稱為個案方法的嚆矢。」(徐震‧林萬億,民 75,p.116)

社會個案工作之發展沿革

社會個案工作發展沿革時期可分為:(李增祿,2002&謝秀芬,2002)

  • 萌芽時期

在十九世紀中葉歐美資本主義社會型態之下,由於提倡自由競爭,一般社會上的觀念,認為個人的貧窮是因個人不肯努力所致,但是基於人道主義的精神,資 本家應有擔負救濟貧民和改良社會環境的責任。此時的英美慈善組織運動逐漸發展出一種個案的服務方式,並且普遍實施,這個階段大約有二十五年的時間,堪稱為 社會個案工作的萌芽時期。

西元一八六九年英國開始善組織運動,幾年後(1877)美國陸續在各大都市成立慈善組織。當時他們服務的對象多數為社會上貧窮或已遭遇問題 的人,給予他們個別救助;但是在實施救助之前,求助者必須要辦理申請救助的手續,提供救助的機構則隨後從事家庭訪視和調查,以了解求助者的職業、工資、教 育、健康和居住環境,證實求助者確實需要救助。經過這些步驟,才能正式進行救助的工作,救濟後仍持續實施家庭訪視。這種個別救助的工作方式,可視為現代社 會個案工作的雛型。

  • 重視社會因素影響之時期

約在慈善組織運動後期至第一次大戰結束,工業化社會中求助者經常發生的問題多屬酗酒、犯罪、遺棄及其他非法或不道德行為等。檢視其問題發生的原因, 發現大部分屬於患病、工資不足、居住環境不良,以及父母生活墮落等。這些也是當時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使得社會工作者或社會人士認為問題導因在社會而非個 人。1917年芮治孟(Mary E.Richmond)寫了一本《社會診斷》(Social Diagnasis)這本書提出醫學的診斷概念,但以社會學觀點為主,強調社會因素對瞭解人類行為的重要。其主要貢獻在尊重與瞭解個人的差異性、重視個人 與家庭、社會間的相互關係。工作方式以人道民主的方式和案主「一起做」(do with)而非過去的「爲他們做」(do for)。透過系統的資料收集,以有組織的方式瞭解並找出問題的原因。從這個時候開始社會工作就逐漸走入專業化,有一套工作的程序及收集資料的方向,當時 社會工作用到的知識大部分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知識。
這個階段的社會個案工作特色是:

  1. 特別重視問題之社會與環境因素方面的改善,以及促進受助者的社會關係
  2. 協助改善社會環境外,由於正值心理學發展的初期,社會個案工作也逐漸注意個人的人格行為為因素,認為個人的人格型態與其生活適應力關係 甚鉅,於是在助人的過程中,個案工作者必須藉著與受助者之間的友善關係去影響受助者,以促進受助者人格發展和潛力的發揮,這是社會個案工作極為重要的一項 目標
  3. 首度倡導個案工作的科學方法,對於問題的調查、分析與處理方式力求科學化,針對受助者的個別需要而分別提供不同性質的處遇(differential treatment)。
  • 重視心理因素影響的時期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至一九二九年世界大恐慌期間,因為個案工作受到精神病學與心理分析學蓬勃發展的影響;同時由於處理一些退役軍人和兒童的問題時 發現,改善環境未必能夠解決問題,似乎必須針對受助者本身做深入的探討,才能有所幫助。時值心理分析家佛洛伊德(Freud,Sigmund)學說盛行, 社會個案工作界也開始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因此在個案工作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重視心理影響因素的工作方法,這個時期以塔弗特 (Taft,Jassie)和透爾(Towle,Chalatte)等人的論說最具代表性。

本階段社會個案工作的特點如下:

  1. 注重蒐集案主本身對問題主觀的看法和解釋,認為經驗的實質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刺激所產生的感受(feeling)和體 悟(insight)必然不同,因此客觀資料的蒐集固屬重要,然而案主對其本身問題的看法更是不可或缺的資料,其見解不論正確與否,都應視為解決問題的過 程中一些必須探索並加以處理的事項
  2. 認為個人行為往往受到情感與心理因素的影響,案主產生問題的過程中,也是受到內在因素的影響大於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個案工作者必 須著重在探究案主問題發生的各種內在原因,分析其因果關係,然後基於分析的結果,決定處理的方法,對症下藥,排除心理障礙,才是根本的處遇之道
  3. 加強對「案主自決」原則的重視,認為案主在情緒和心理方面的準備,如求助的意願、自動的精神以及合作的態度,是促成服務效果的必備條件
  4. 強調社會工作者在進行工作時必須保特絕對客觀與理智的態度,避免加入個人的情緒反應或偏見,如此才算與案主維特良好的專業關係。
  • 綜合時期

發展了半世紀以上的社會個案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綜合階段。這個階段的社會個案工作的特色顯現在幾方面:

文章標籤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u5118.myweb.hinet.net/Writing149.htm

原文網址,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對付耐不住的煩!

文/吳若權

大多數專業的成功人士,都具備「不厭其煩」的耐性。
他們因為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對未來的目標有期許,所以可以忍受很多重複性的事務,並且在裡面找到新的觀點、新的體會。

突然被派駐到中國大陸工作,起初他很高興接受新的工作挑戰,還興奮了好幾天,覺得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進駐了半年之後,他卻告訴我:「煩!」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