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哲藝術的魔術方塊~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614375_847412718626308_8108526118331070020_n  

 

藍白拖(7年級背包台客)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旅程】

劉其偉 畫家、人類學家(1912-2002年)

老頑童劉其偉,終其一生都在漂泊。9歲因家道中落,隨家人移居日本,24歲成為知識分子的他,選擇返回家鄉中國天津工作。3年後,在中日動亂中結婚,舉家移居雲南。

28歲時,因擔任軍職而多次進出滇緬,就此開啟對人類學的興趣。

1945年後,被政府派至臺灣戰後收復工程,當時33歲。接下來的日子都在經濟部、臺電、臺糖從事公職。

直到38歲時,欣賞某個畫展後,下定決心開始自學水彩畫。他工作賣力,但那個時代,若要升官發財就得熟背政治教條,他不爽背,所以總是領著微薄的薪水,養著一家五口。

開始作畫,正好讓他找到一個情緒出口。因為不知道要畫什麼,第一張畫竟然是一歲多的兒子露著屁股趴睡的模樣。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九日電)知名作家柏楊今天凌晨一時病逝新店耕莘醫院,享年八十九歲。柏楊一生著作等身,其中有為數不少的歷史著作。他的好友遠流出版社負責人王榮文表示,柏楊並非學院派史學家,而是一名野史學家。而柏楊多年來對人權事務的付出,也可說是一名「人權鬥士」。


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原名郭定生,後來改名郭衣洞。中學時,柏楊曾參與國民黨下的青年團體,1938年加入國民黨,1949年到台灣。


1950年,柏楊因為收聽「匪區」廣播被判刑六月。出獄後,歷任教師等職。任職於救國團期間,開始寫作小說。1960年5月起,柏楊以筆名「柏楊」在自立晚報擔任專欄作家,批評時政。1961年以「鄧克保」為名發表「異域」一書,這本描述國民黨孤軍在滇緬邊區奮戰的小說,後來還改拍成電影。


1967年,柏楊主編報紙「大力水手」漫畫時,被曲解為暗諷蔣中正父子,以共產黨間諜及打擊國家領導中心的罪名逮捕,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1969年起囚禁於軍法監獄,三年後送到綠島。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旭,字伯高,吳(今蘇州)人,歷來有“草聖”之譽,為狂草書的奠基者。“草”書而再冠之以“狂”,是區別于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作風的草書。在《古詩四帖》裏,我們可以欣賞到張旭驚蛇走虺般草書的狂態。一是筆勢狂:它書寫的筆道,象鋼絲般勁挺,似藤條般堅韌,收斂處有積點成線的立體感、膨脹力;飛動處有閃電劈天的震盪感、暴發力。二是形體狂:其獨特的字形,或如“難”字,大如橙桔:或如“子”字,小如核棗;或如“萬年”兩字,俯昂回翔;或如“子晉”兩字,反斜為正;或如“貴”字,一字由停頓的數筆組成;或如“難之以萬年”,一行五字,由一筆牽絲連成,……總之,字或字組,是那樣地無拘無束,奔突險峻,富有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充滿天馬行空、放縱不羈的浪漫氣氛。三是章法狂:它徹底衝破了以往草書橫直有一定間隙的程式,使字與字,行與行,起首與結尾產生了一種相互依存的牽制。整張字宛如一幅主題突出、瑰麗奧秘的畫圖,虛與實,動與靜,起與伏,逆與順,主與次,枯與濕。給人以扣心撞肺、迴腸盪氣的形式感,我們不妨把這種錯綜詭譎的章法,比喻為是用七歪八斜、規格迥異的“亂石鋪路”,就局部一石、數石觀看,似乎是雜蕪零亂的,而就整件作品來觀看,卻是亂而不亂,協調自然的。要達到這一藝術效果,既得有把書寫文字攪“亂”打“渾”的手段,更得有以亂得治的本領。這就是張旭狂草的顯明特色,也是不易獲得的至高境界。


  狂草,是書法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就其法度、規矩來說,卻是狂而有理,一板一眼,嚴密、準確的,容不得半點草率和馬虎。張旭的狂草《古詩四帖》恣縱中寓於嚴謹的法度,是跟他學識的淵博,以及點劃周到的楷書功力相關聯的。過人的藝術修養,豐富的形象思維,扎實的基本功夫,加以有膽有魄,才能真正地把草書狂起來,狂得好,製造出精湛的藝術作品。誰以為寫狂草書,只稍放開膽子、信手塗鴉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誠然,它或許也能贏得幾位反正不通草法朋友的擊掌,但可以肯定,這“大作”決不會如張旭的《古詩四帖》,成為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為後代行家首肯的千古絕筆。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