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追求真理的人,穿上了真理的外衣,去[扮演角色]的時候,也是真理滅亡之際。。。


 


http://www.fgu.edu.tw/~psychology/know/data/web/9.htm


如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心理學上一項著名的實驗,是由社會心理學家P. Zimbardo (Haney, Banks, & Zimbardo, 1973)所主導的,他先以標準的生理與心理測驗,挑選了22位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志願大學生,進行監獄模擬的實驗。


    二十二位男性大學生,隨機地被指派扮演警衛或囚犯的角色。扮演警衛者都穿上卡其制服,戴上反光太陽眼鏡,並配戴有警棍與警哨。扮演囚犯的學生則穿上棉製工作服,腳穿塑膠脫鞋,並以鐵鍊拴住兩腳。警衛可以各種方法來維持監獄的秩序,但絕對不可以打人。


    隨著時間的演變,一些令人震驚的現象漸漸出現,例如:警衛對待囚犯的限制與管束越來越多,態度也越來越殘忍;他們限制了囚犯的食物供給及休息時間,接著管制不聽話或態度不佳的囚犯不准刷牙、不准上廁所;甚至用連坐法及群體的壓力來管束特殊份子或不順從者。警衛們更不時地設計一些新招式來使囚犯覺得不舒服或恥辱,不僅剝奪了學生囚犯的基本自由,而且也剝奪了他們的自尊感。更令人驚訝的是,連囚犯們也似乎忘了他們只不過是在進行一項心理實驗,有些人開始暗自悲傷,有些人出現激烈的情緒起伏,有些人被動地與警衛對抗,有些人甚至想到要逃獄,但就是少有人想到要中止實驗。


    原本計畫要進行兩個星期的實驗,由於警衛對囚犯的虐待,及囚犯的過度投入,情況逐漸無法掌控的情況下,不得不於第六天叫停。


    在這一個實驗中,大學生只是隨機地被指派擔任警衛或囚犯的角色。但在六天的實驗中,受試者都強烈地感受到角色規範的影響,努力地去扮演他們被指定的角色。許多擔任警衛角色的學生報告,他們很訝異自己是那麼地容易就以控制他人為樂,當他們穿上警衛制服時,就自然地使他們從被動的大學生轉變為富有攻擊性的監獄警衛。擔任囚犯的學生,則訝異自己只會在情緒上起波動,被動地順從或反抗警衛的管束及處罰,而忘了這只是演戲。


    Zimbardo認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受到這種社會角色的規範與束縛,努力地想要去扮演我們所認定的角色關係劇本,角色其實決定了我們生活中大部份的態度及行為。如果角色劇本包含了地位和權力的差異時(例如父母--子女、老師--學生、醫生--病人、上司--員工及傳統上的男性--女性關係),這種權力上的差異更容易影響個人思考、情感及行動的形成及改變。而當一個人太過於受社會的角色劇本所規範時,他就愈不可能展現他的本性,愈不可能擔任自己的主人,而行為愈來愈受到外在環境的宰割。因此,Zimbardo認為鎖住人類自由的,常常不是監獄那道有形的高牆,而是人類本身對角色規範的認定,所帶來的心靈枷鎖。


 


 


 


http://wilddog125.blogspot.com/2008/10/lucifer-effect.html


文章轉接網址,如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今年3月,商周翻譯了一本書-《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一本深度剖析複雜的人性,全盤並且深入解釋「情境力量」影響個人行為的概念。作者是30多年前主導一項備受爭議又極具經典的「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的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浦‧金巴多教授(Philip G. Zimbardo),該實驗有如一發震撼彈,引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人性的天真看法。作者除在書中撰述該實驗,也呼應從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觀察到的社會現象。

至於什麼是路西法效應呢?就先從誰是路西法(Lucifer)說起好了...


 



根據中文版維基百科的定義,路西法是《聖經》中撒旦的別名,出現於《以賽亞書14:12》。Lucifer是一個拉丁字,由lux(光,所有格 lucis)和 ferre(帶來)所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根據基督教的觀點,路西法曾經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熾天使),在未墮落前任天使長一職。由於他過度驕傲自信,在上帝選出聖子耶穌之際,意圖與神同等,帶領三分之一的天使叛變,這場叛變,也就是有名的天使大戰(War in Heaven)。最後戰敗被鎖入天使之獄,其後亦被放逐並失去了所曾擁有的榮耀。後來,路西法在地獄重新建立了一個類似天堂的新世界,在那裡成為了魔王-撒旦,而跟隨路西法的墮落天使則成為惡魔(Demon)。(路西法亦出現在古希臘神話、文學作品、以及其他傳說故事當中,可以參考中文版維基百科。)
原本是善良的天使,在種種環境因素之下成為墮落天使,甚至所謂的「撒旦」。由善變惡,這就是該書命名為路西法效應的原因。





1971年,時任職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金巴多教授在心理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了一項聲名狼藉的「史丹福監獄實驗」:他先以標準的生理與心理測驗挑選了24位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志願大學男生,隨機指派一半的人扮演「囚犯」,另一半則是「獄卒」(看守者)的角色。扮演獄卒者都穿上卡其制服,戴上反光太陽眼鏡,並配戴有警棍與警哨;扮演囚犯的學生則穿上棉製工作服,腳穿塑膠脫鞋,以鐵鍊拴住兩腳,並只得到最低限度的飲食和醫學護理。獄卒可以各種方法來維持監獄的秩序,但絕對不可以打人。




實驗開始的第一天大家還相安無事,但囚犯們第二天便發起了一場暴動,撕掉囚服上的編號、拒絕服從命令、取笑獄卒。金巴多教授要求獄卒們採取措施控制住局面,而他們照著做了。隨著時間的演變,一些令人震驚的現象漸漸出現,例如:獄卒對待囚犯的限制與管束越來越多,態度也越來越殘忍;他們限制了囚犯的食物供給、休息時間以及體罰,接著管制不聽話或態度不佳的囚犯不准刷牙、不准上廁所;甚至用連坐法及群體的壓力來管束特殊份子或不順從者。獄卒們更不時地設計一些新招式來使囚犯覺得不舒服或恥辱(空手清洗馬桶),不僅剝奪了學生囚犯的基本自由(關禁閉),而且也剝奪了他們的自尊感(脫光囚犯的衣服)。更令人驚訝的是,連囚犯們也似乎忘了他們只不過是在進行一項心理實驗,有些人開始暗自悲傷,有些人出現激烈的情緒起伏,有些人被動地與警衛對抗,有些人甚至想到要逃獄,但就是少有人想到要中止實驗。



原本計畫要進行兩個星期的實驗,由於獄卒對囚犯的虐待,及囚犯的過度投入,情況逐漸失控的情況下,不得不於第六天提前叫停。(其間有2名囚犯在情感上受到重創,提前退出實驗。)




在這一個實驗中,學生們只是隨機地被指派擔任獄卒或囚犯的角色。但在六天的實驗中,受試者都強烈地感受到角色規範的影響,努力地去扮演他們被指定的角色。許多擔任獄卒角色的學生表示,他們很訝異自己是那麼容易地就以控制他人為樂,當他們穿上警衛制服時,就自然地使他們從被動的大學生轉變為富有攻擊性的監獄警衛。而擔任囚犯的學生,則訝異自己只會在情緒上起波動,被動地順從或反抗獄卒的管束及處罰,卻忘了這只是演戲。




路西法效應在心理學領域的應用上範圍非常廣,涉及到犯罪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在不同的環境因素之下,一個正常和樂的家庭會如何?一個精明領導的主管會怎麼使效率達到最高?檢察官起訴犯人的心態會如何?金巴多試圖用他的實驗解釋很多問題,包括飛行事故、人在面對惡行時的無動於衷、護士對病人的不當處置以及自殺式襲擊者和恐怖分子的行為。由於對自己角色的認識,護士會過度服從醫生的安排,哪怕明知醫生開出的劑量遠遠大於規定的劑量;有四分之一的飛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於副機長過於服從機長的錯誤判斷...。金巴多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受到社會角色的規範與束縛,努力地想要去扮演自己所認定的角色關係劇本,角色其實決定了我們生活中大部份的態度及行為。如果角色劇本包含了地位和權力的差異時(例如父母—子女、老師—學生、醫生—病人、上司—下屬及傳統上的男性—女性關係),這種權力上的差異更容易影響個人思考、情感及行動的形成及改變。而當一個人太過於受社會的角色劇本所規範時,就越不可能展現自己的本性,越不可能擔任自己的主人,而行為也會越來越受到外在環境的宰割。因此,金巴多認為鎖住人類自由的,常常不是監獄那道有形的高牆,而是人類本身對角色規範的認定,所帶來的心靈枷鎖。



 


為什麼握有權力的人,很輕易地為「以控制他人為樂」所誘惑?而置身弱勢角色的人,為什麼卻常以沉默來面對問題?《路西法效應》一書中,金巴多教授藉由「史丹福監獄實驗」研究,將為讀者解釋「情境力量」和「團體動力」如何能使平凡男女變成殘忍的魔鬼。他也強調人們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作惡,但卻又樂觀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們同樣能夠頂住壓力,英勇地違抗「路西法效應」。先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最後是拒絕為了所謂的人身安全而犧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夠反對任何不公正的制度。書中舉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麥卡錫主義、種族隔離、反對越戰的人。


 




延伸閱讀1:
史丹福監獄實驗經常被拿來與米爾格拉姆實驗(Milgram Experiment),又稱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進行比較,米爾格拉姆實驗是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由金巴多中學時代的好友史丹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進行的。該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服從性到底有多少。實驗開始於1961年7月,也就是納粹黨徒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被抓回耶路撒冷審判,被判死刑後的一年。米爾格拉姆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萬名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呢?我們能稱呼他們為大屠殺的兇手嗎?」


 


 


另外一篇網站:http://blog.xuite.net/tify/misc/8123621


若有侵權,將立即刪除。


 


社會學家其實偶爾也是做做實驗的, 像我以前推薦的那個「大蕭條的孩子」的作者,就試圖用追蹤統計的方法來來分析大蕭條對不同階層的未成年人一輩子的影響。 其中心理學家的試驗精神也比較強。小時候總是希望能夠擁有看穿別人腦子裡面在想什麼的超能力, 總是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 看了很多很是失望,因為到了後來發現心理學家其實也沒有這種超能力。 不過心理學家作的實驗有時候還是很有意思的, 尤其是當他們得到了暴力機構,比如美國海軍的資助的時候。




在1971年, 斯坦福的一組心理學家, 由Zimbardo領導,接受了希望對海軍的監獄裡的難題有更好的瞭解得海軍的資助, 開始了一次心理學實驗。 基本的想法是在斯坦福禮裡面模擬一個監獄,用海軍的錢召集一幫人來扮演警察和囚犯。 看起來這個實驗雖然有趣, 但是似乎是不致於出什麼問題的。召集的警察和囚犯的扮演者都是經過心理測試選出的心理比較穩定的人。 但是計劃持續兩個禮拜的試驗竟然只有一個多禮拜就結束了,因為出現了真實的監獄裡常有的情況: 暴動, 絕食抗議, 虐待----都發生在斯坦福心理系的大廳這個假監獄裡面。




我對這個能將假監獄在一個禮拜搞成這種狀況的Zimbardo比較佩服。 他為了盡量逼真, 給每個犯人一個號碼, 不合身的囚服, 拖鞋, 帽子。警察的裝備也全是真傢伙。 在開始的時候, 犯人都是由真正的警車送到斯坦福的心理系, 模擬的房間都是真正的髒亂差的環境。第二天就開始出現囚徒的反叛, 然後獄警們也開始進入狀態, 開始運用體罰等物理手段和讓某些囚徒住好監房等精神手段來分化他們。這個時候有犯人由於受不了這個實驗, 出現了情緒崩潰, 但是漸漸進入狀態的警察竟然認為他是裝瘋賣傻想逃出監獄, 一點都不予理會。這導致那個囚犯認為從這個監獄出去毫無希望, 於是變得更加瘋狂---這最終使他提早結束了實驗。 這種情況一天天變得多起來,獄警也漸漸的更有控制欲。 但是有意思的是, 十幾個來參觀這個實驗的人--甚至包括這些被試的親戚--都認為這裡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對勁。知道一個禮拜以後, Zimbardo的女友來這裡看到了這個瘋狂的場景, 才說服他提早結束了這個實驗。



每個人在裡面的時候都被告知可以用他們的報酬的一部分來換取提早出獄的待遇, 相當於現實中的假釋, 但是所有的囚徒都拒絕了。



這個實驗被批評為不人道, 且不科學--無法精確地控制各個變量對被試的影響。 Z氏得出的結論是人們在某種環境下,每個人的性格什麼的其實不再對他的行為起決定性的作用, 環境和他的角色會更有力的影響他們的行為。 導致一幫正常人在一個禮拜之後就會失去理智,一個模擬的監獄竟然變得比真實的由暴徒居住的監獄還要糟糕……



想到了去年九月份的時候美國Katrina過境時候, 新奧爾良的人們在災難下的反常舉動 。 不過還是有不同, 奧爾良的人們是受到了真實的生存的威脅, 而在這個實驗中被試都知道是個虛假的環境, 而且最多次持續兩個禮拜,但是還是會在一個禮拜的時候就情緒崩潰 。 不過我覺得比囚徒進入狀態更有意思的是獄警也及時的進入狀態,狠狠地對付這些一樣也是想從這個實驗中賺點美元的可憐人們。


你覺得你可以撐多久呢? 我覺得我就是瘋個八遍肯定也是要撐到最後把美國海軍的銀子搞到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