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網址http://hsc.social.ntu.edu.tw/data/programme2000/course/001217-2.html


做收藏用,如有侵權,告知立即刪除!


 


 


今天講的題目是「經濟思考與經濟推理」,但是我把它稍微修正一下;我要講的比較偏重「知識經濟」。「知識經濟」這個名詞各位在報紙上都看膩了,但是我打賭各位同學沒有人知道什麼叫「知識經濟」。就算你認為你知道,其實恐怕你還是不知道,所以我今天要把它講清楚,什麼叫「知識經濟」。因為原來的題目是「經濟思考與經濟推理」,所以我們還是要從比較經濟的觀點去看這個問題。


 


很多人對「經濟」的定義都模模糊糊,覺得就是財政部的護盤、戒急用忍、投資、股票、或者國際貿易之類。許多人都認為這是經濟學的範圍。但是經濟學不太是這樣子的;經濟學非常著重人的理性思考,所以我要舉幾個例子,讓你們知道經濟學家是怎麼看問題的。


 


第一個例子是這樣的,大概十年前有個很有名的案子叫「馬小濱擄人勒贖案」,各位有印象嗎?事情是這樣子的,馬小濱是一個「反共義士」,是從中國大陸逃過來的。逃過來以後政府一開始對他還不錯,但是不可能一輩子照顧他,所以後來他生活就不太好,於是心生不滿,綁架了他老板的小孩。綁架以後他大概心裡面還不是很壞,不太忍心把人質殺掉。後來這個案子被偵破了,他就被求刑。如果你去翻刑法,刑法有一條叫「擄人勒贖」,簡單說就是綁架要錢。刑法上規定「意圖勒贖而擄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一個擄人勒贖的人要看他犯刑的輕重,他可以被處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台灣有一部「懲治盜匪條例」的特別法,將擄人勒贖做了非常嚴的規定。很多人主張「治亂世要用重典」,在這樣的邏輯思考之下,我們就定了一個「懲治盜匪條例」,它把許多的刑度都增加。因為治亂世要用重典,它說「擄人勒贖者,死刑」。原來擄人勒贖有死刑、無期徒刑、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在「懲治盜匪條例」之下,擄人勒贖變成是唯一死刑。


 


可是馬小濱這個案子就會有爭議,因為他說他實在下不了手。而擄人勒贖讓自己定罪最重要的證據就是肉票;為了要讓自己不被定罪,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人質給做了,因為有沒有拿到錢通常跟人質死活無關,就算拿到錢也把他做了。從犯罪者的理性動機來看,他有理性動機把人質做掉。但是當刑法上留著死刑、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時,就會發生「邊際嚇阻」的作用。所謂「邊際嚇阻」就是對略重之罪處略重之罰。如果擄人勒贖撕票才是死刑,擄人勒贖本身可以容許他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這時候就給綁匪一點點理性的動機不把人質殺掉,這就是「邊際嚇阻」。換言之,「邊際嚇阻」完全是經濟的觀念,完全是基於假設一個人是理性做決策,設想他面對不同的結構會怎麼辦。你不要看綁匪都是泯滅人性、禽獸不如等等,報紙上常常這樣寫,但這是把他的理性假設得太少了。


 


也許剛剛的例子不夠極端,我們再舉更極端的例子。台北市的交通很亂,因為很亂所以我們要加重懲罰才能讓交通變好;我們不如修改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凡是跨越雙黃線都誅九族,闖紅燈也通通誅九族。你可以想像,如果我們把法定得這麼嚴,就會喪失邊際嚇阻,會有什麼後果呢?我要不就是不敢開車,要是開車哪天不小心跨越雙黃線,我一定盡最大努力把所有看到這件事的人都做掉,因為反正我是要被誅九族,我還有什麼顧忌呢?所以把刑度不斷提高,就完全破壞理性改變行為的可能。「治亂世用重典」的概念,明顯摧毀了刑法上應該有的邊際嚇阻作用。這是第一個例子,這是經濟學家怎麼看刑法。


 


第二個例子是教師的終身聘任制。什麼叫「終身聘任制」呢?譬如說你受聘到台大來以後,或者你受聘到哈佛、UCLA,哈佛、UCLA經過若干年之後會審查你,審查覺得你通過了、夠資格了,就給你一個長期的聘書。全社會除了教授這種職業,大概沒有其它職業有這種聘書。終身聘任制有兩種學說,一種叫做「政治迫害說」,一種叫做「敬老尊賢說」。「政治迫害說」就是說教授為民喉舌,經常講一些別人不敢講的話,甚至批評政府。因為不希望他講一些敏感的話而被解聘,所以要保障他的終身聘任,讓他安安心心講話,這是「政治迫害說」。第二種假說是「敬老尊賢說」,教授年紀這麼大了,應該尊敬他們。但是這兩種假說都不太合理,因為全世界終身聘任制度最明顯的國家是美國、加拿大,這兩個國家是最民主的國家,要說這兩個國家發生政治迫害不太能,說是因為政治迫害而設立「終身聘任制」,這不合理性推理的原則。若說這兩個國家因為敬老尊賢而設立這個制度,好像也與我們的想像不符,因為敬老尊賢比較是我們東方社會的傳統,所以這兩個假說在邏輯上都不成立。


 


經濟學家如果要分析這個制度,他就要思考:這一定是個理性設計出來的制度,這一定是人好好想過以後設計出來的制度。為什麼教授有這個制度,別的職業都沒有這個制度,一定是因為教授這個職業具有一些特性,什麼特性呢?教授這個職業的「專業性」非常強,例如化學系教授沒辦法評經濟系教授,經濟系教授辦法評數學系教授,數學系教授沒辦法評人類學系教授;教授的專業性非常強,這是第一個特性。教授這個職業有「終身聘任」的契約,多多少少跟「專業性」有關,但它顯然還不足以解釋,因為專業性強的職業有很多。專業性強的職業棒球、職業足球、職業籃球,從來沒看過他們有聘到六十五歲的聘書。教授這個職業有聘到六十五歲的聘書,除了專業性強之外一定還有別的原因。經濟學家發現教授相對於其他專業性強的職業還有一個特色:「聘新教授是由老教授決定的」;而職業棒球、職業足球聘新球員是由教練團決定的,並不是由球隊中的老球員決定的。這兩個特性加起來,就促成教授要理性設計出一個長聘制度。假設沒有長聘制度,哪些人會先被解聘?一定是研究做不好、口齒不清的、講課講不清楚的。我在法學院上課最討厭看到一種情形,法學院有個教室很長,叫二十二教室,二十二教室經常是教授在前面講課,後面一半擠了學生,但是沒有人要坐到前面來。前面空著一半通通沒人要坐,都擠到後面去。這代表兩個意義,一個是這個教授講得不好,否則為什麼學生不想聽呢?第二個是他點名,否則就沒有人要來。一個教授又講得不好、又要靠點名留住學生,這樣教書還有什麼意思呢?無論如何,教授如果沒有終身聘任制,要趕走的一定是教不好的、年老力衰的、研究做得很差的。但是如果系裡面有個老教授,他知道自己年紀大了、研究不行了,他知道年紀大了講課就和學生有距離,這時候如果沒有終身聘任制的保障,當他聘新教授的時候,他一定要聘比他爛的新教授,這樣將來要趕人的時候才趕不到他。所以教授終身聘任制,是為了促使系裡的老教授,有動機聘比他好的新教授的一個必要制度﹔如果沒有這個制度,系裡面的老教授就沒有動機聘比他好的新教授,一定要有這個制度,系裡面的老教授才有動機聘比他好的新教授。如果你從理性設計制度來思考,你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推理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是從教授這個職業的特性去推理的,不是從八股的政治迫害、敬老尊賢去解釋,這是經濟學家怎麼看問題。


 


再舉個例子,我們民法上有一條叫「無主物先佔」,一個東西假設它沒有主人,誰先拿到就是誰的。它的典故是這樣來的,十七世紀時英國貴族還經常打獵,有一次這些貴族浩浩蕩蕩出去,射箭射到一隻狐狸,但只是擦傷,結果這隻狐狸就逃竄。牠一路逃竄就一路滴血,這群貴族在後面緊追了三個多小時,三個多小時以後那隻狐狸體力實在不行了,就被一個農民一把抓到,後面的貴族就來跟農民理論。貴族說:「這是我的狐狸!」農民反問:「為什麼是你的狐狸?」貴族說:「因為我追了三小時啊!要不是我追它追了三小時,你想你可能一把抓到一隻狐狸嗎?」農民提出幾個問題,第一個,我怎麼知道你追了三小時?第二個,你怎麼知道這隻狐狸就是你一開始追的那隻狐狸?第三個,你怎麼知道不是我身手敏捷抓到牠,而是你追了三小時之後,牠體力不支才被我抓到?請你證明這三點。結果這個案子就告到法院去了。


 


法官的判決很有意思,他說這隻狐狸要給誰一點差別也沒有,狐狸要判給農民或貴族完全沒有意義,因為也沒有多少價值,判給誰對這社會不發生衝擊。但是我的判決對於以後的事情就有衝擊。法官說假設我判給農民,就會使得貴族以後不想去打獵、追逐,因為他們會產生一種不確定感。各位想像這隻狐狸是研究發展的成果,假設研究發展的成果最後能一不小心、一個閃失,就被另外一個人拿去,還有誰想去做研究發展?但是假設把這個狐狸判給貴族,又會產生另外一種成本,叫做「舉證成本」,法院不知道必須舉行多少聽證,才能回答農民的三個問題。怎麼證明這隻狐狸就是貴族一開始追的?怎麼知道是農民的手腳敏捷度而抓住牠,還是因為貴族的追逐疲勞度造成牠不行了?你沒辦法證明。法院如果真的要證明這個事情,要付出很多的舉證成本,這都是社會成本。最後法官說:「我認為舉證成本遠大於前面那種成本,所以我把這隻狐狸判給農民。」這個事情變成以後「無主物先佔」的法律源頭,全世界各國的「無主物先佔」都是從這個法律源頭過來的。


 


這個法官是經濟的腦袋,他想的是如果訂下這個制度,理性的人會怎麼去因應、作為?如果訂下另外一個制度,理性的人又會如何因應、又會如何作為?法官是從這樣的角度去想該如何訂這個制度。思考過程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要去想:「理性的人面對不同的東西會如何作為?」第二個階段我才問自己:「我該如何訂制度、訂法律?」這是經濟學家看事情的思考邏輯。你可以把「無主物先佔」看成一個死板的法律條文,你也可以分析它背後的動機。你可以把長期聘任制看成敬老尊賢、政治迫害等死板的東西,你也可以分析設計背後的理性動機。講完這個之後,你們大概就瞭解經濟學家大概怎麼看問題,不見得是股票、外匯等等。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知識經濟」這個部份。


 


前一陣子經建會開一個會叫做「全國知識經濟會議」,大家可能在報紙上看過,它最近又推出一個「全國知識經濟推動方案」。報紙上一天到晚就是講知識經濟方案,但是我保證在座同學沒有人知道「知識經濟」的意思。有一個MIT的教授叫Lester Thurow,他寫了一本書副標題是knowledge-based economy(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本英文書是給普通讀者看的,不是給經濟學家看的,所以你買來絕對看得懂,時報出版社還有中文的翻譯本,不過我保證你看完之後還是不知道什麼叫「知識經濟」。他的定義是這樣的:什麼叫「知識經濟」呢?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的創新、擴散、應用為基礎的經濟。我把這定義講了以後有增進你的瞭解嗎?你說右腳就是在左腳右邊那個腳,左腳就是在右腳左邊那個腳,這樣講有幫助你瞭解嗎?大概沒有吧!


 


如果你去看Lester Thurow的書,它提到幾個特性,他說在一九九0的時候,全世界的十大企業只有兩家是美國企業,到一九九八年十家最大企業裡有九家是美國企業。如果以前二十五大企業來算,到了一九九八年時,二十五家裡面有二十家是美國企業。在一九九0年全世界十五大銀行沒有一家是美國銀行,不要看City Bank好像很偉大的樣子,在一九九0年時它排不上名的!但是到了一九九八年,十五家裡有九家是美國銀行。


 


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印象,在若干年前還流行一本書叫做日本第一(Japan No.1),因為九0年代日本扶搖直上,彷彿未來是日本人的天下,大家都要跟日本人看齊。為什麼到了九八年,也就是十年、八年之後,整個看法會不一樣呢?為什麼變成美國顯然佔有這個優勢呢?這是第一個問號,這十年中間發生什麼事情?Lester Thurow說,這是因為這十年中知識經濟在扮演功能。另外他還發現到一點,從九0年到九八年,美國所得最高百分之十的人,他們的平均所得增加百分之十一;但是中位數,也就是百分之五十的人的所得,降低了百分之四。所以平均而言,中間的人的所得在往下掉,但是上面那群人的所得在往上爬,也就是所得在往一個不平均的方向走,這是Lester Thurow觀察到的事情,他說這也是知識經濟的影響。


 


何謂「知識經濟」?我是這樣看的,經濟學上有個事情叫diminishing return,什麼意思呢?假設你有一個工廠二十五個人,你可以生產出多少產量,你現在把工廠duplicate,也就是複製一個工廠,你有兩個工廠五十個人,通常你的產量最好就是能夠加倍;你有三個工廠七十五個人,你的產量就可以三倍,這叫做「規模報酬不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我把我所有的生產要素double,產量就應該double﹔把生產要素triple,產量就應該triple,這叫做「規模報酬不變」。


 


事實上,在二十世紀末葉以前,社會上很少有規模報酬不變的事,絕大多數都是「規模報酬遞減」。通常你把企業規模兩倍以後,你的產量沒辦法兩倍﹔你把你的企業規模三倍以後,你的產量沒辦法三倍,為什麼呢?因為有些生產要素沒辦法double、沒辦法triple。比如說台塑,台塑有一個經營之神王永慶,他的企業也許有五個廠房、兩萬個員工,他現在要把它double,他要把它變成十個廠房、四萬個員工,但是還有一個東西須要double,就是經營之神、管理者。王永慶把自己double,那個人叫做王永在,所以十個廠房、四萬個員工,王永慶加王永在,產量還是一樣。如果他還不滿意,他要把它triple,變成十五個廠房、六萬個員工,這個很麻煩了!因為再double下去就變成王文洋了。王永慶double可以變成王永在,再double就變成王文洋了,再double下去恐怕就沒有「經營之神」了!生產要素沒辦法這樣double下去、triple下去的。經營之神就表示他是神,所以王永在再怎麼樣他是一個比神小一點的東西,那王文洋就是神開根號,他也許就比較不行了。有一些生產要素沒辦法double,所以「規模報酬不變」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定會「規模報酬遞減」,這幾乎是鐵的事實。可是在「知識經濟」就不太一樣,什麼叫「知識經濟」呢?我把它寫下來:
(K,L)→Y
(K,L,H)→Y
原先我們說,兩種大的生產投入可以產出產品,一種叫做「資本」(K),一種叫做「勞力」(L)。資本就是幾個廠房、幾台機器,勞力就是幾個員工,Y就是產量。這是傳統的生產模式,在工業革命以後也是這種生產模式。台灣要發達就是要不斷增加勞動、累積資本。但是「知識經濟」不一樣,「知識經濟」除了K和L之外,還多了一個東西叫「人力資本」,我把它寫做H,代表Human Capital,也就是知識,是我們腦袋創造出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慢慢在生產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會改變我剛才講的規模報酬遞減。



為什麼加進一個知識就會改變這個遞減法則?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知識沒有排他性。我們把一個廠房double,把兩萬五千個員工變成五萬個員工時,這兩個廠房就只能夠給這五萬個人用。我把這個教室double,頂多能增加一倍的學生,一個教室給了兩百個學生用,就沒辦法再給另外兩百個學生用,這是有排他性的。知識沒有排它性,我創新了一個東西叫做586,能夠用它的人絕不只是兩百人、兩萬人、兩千萬人,它甚至可以給兩千億人用。我投入一百萬蓋一個教室,如果你的觀念是資本的時候,投入一百萬蓋一個教室只能再多容納兩百個學生。但是如果投入一百萬創造一個586,它可以被兩千億人使用,它沒有排他性,頂多付一點錢,就可以買一個window98的軟體、買一個586、買一個Pentium裝到你電腦裡,那個錢是很有限的。Window98假設是兩百塊美金,你買來裝進去,它所能產生的產值增加遠多於兩百塊美金﹔我花了一百萬創造一個知識,它的使用是沒有排他性的,這跟任何的資本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知識沒有排他性。什麼叫「知識經濟」?就是把生產過程中加進人力資本、加進知識,它有什麼特色呢?它沒有排他性,它完全打破了以往constant return to scale。原來constant return to scale因為有排他性,所以我擴張一倍廠房等多增加一倍產量﹔現在不是,我投入同樣的資源用於增加知識,我可以翻新不曉得多少倍的產量。知識在生產過程中一旦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就完全打破了以往constant return to scale,它有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第二個,知識還有一個特性,知識越好的人越容易學新知識。你初中英文學得越好,越容易學高中英文,你高中英文學得越好,越容易學大學英文;你初等微積分學得越好,越容易學高等微積分;普通化學學得越好,越容易學生物化學。一個知識好的人,他有好的電腦、快的電腦,他比較能夠用simulation的方法創出更好的軟體。要是給你一個286去創造軟體的話,你會很累,光是一個指令可能就要跑二十四小時。現在不是了,現在你用非常快的速度,你很快就可以創出新的軟體。所以知識好的人,或者知識越好的團體、知識越高的國家,就越容易創新出新知識。這個東西又打破了constant return to scale,它本身就隱含了強者越強、富者越富的味道,越強的人越容易創新知識,越弱的人就越創新不了知識。這兩件事都是因為知識跑到生產過程裡頭去了,如果知識不在生產過程裡頭,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現在你們大概瞭解什麼是「知識經濟」,接下來我要講知識經濟會產生哪些影響。


 


我剛剛說過,知識基礎越好,其累積也越快,越佔先機也越容易更佔先機。我們現在如果講到科技知識,大概就是兩大走向,一個是電腦科技、一個是生物科技。但是並不表示這些科技產業之外,傳統產業就沒路可走,絕對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剛剛說「知識經濟」,就是知識的創新、擴散、應用。你如果要在電腦科技、生物科技裡面拔尖的話,你就要在電腦科技、生物科技裡面取得領先﹔但是你說我苦命,當初選成土木系,土木是用原子作成的東西,而電腦是用位元組成的東西﹔電腦處理的是bytes,土木處理的是atoms,bytes和atoms是不能夠互換的。我唸的是土木系,是不是表示我將來就沒有前途呢?不是的!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你如果是在一個傳統的行業,你就要想怎麼樣和高科技的行業結合,你要找到門路去結合。舉個例子,前陣子我們家在修房子,有個浴室要鋪磁磚,因此我就帶了老婆、孩子到磁磚店。那是非常痛苦的經驗,因為磁磚店的磁磚一塊這麼小,你很難想像把它鋪成一整面牆是什麼樣子,一塊磁磚紅紅的很漂亮,要是浴室裡面那樣鋪成一片,可能你進去就昏倒了﹔你不能想像那麼小的磁磚鋪成一整片是什麼樣子。我跟那個老闆說:你為什麼不能弄一個程式,我告訴你浴室四周的寬度,哪邊有窗子、哪裡是門,你只要把磁磚掃描進去,按一個鍵它就鋪給我看﹔我說要在第八塊磚鋪一個腰帶磚,你就把第八塊磚鋪一個腰帶磚給我看,這不就是賣磁磚的人跟電腦科技的結合嗎?這東西不是很簡單嗎?


 


但是這個東西我覺得還沒意思,因為我還要去看,太煩了!將來的scanner也許跟麥克風差不多大小,我們家的電視連上電子商務以後,接了寬頻可以上網打到磁磚店,磁磚店說請你把scanner拿出來,我就拿出一個麥克風大小的東西,它說請你照東邊的牆壁,我就照一下東邊牆壁,請你照西邊牆壁,我就照一下西邊牆壁,然後也照一下南邊、北邊,上面、下面,照完以後它就知道我們家浴室所有的結構。它說好!我知道你們家浴室的結構了,我這邊螢幕上出現兩百八十五種磁磚,請你挑一種。我就挑了第一百八十七種,我就寫187按進去,螢幕就出現187號磁磚鋪成浴室的樣子,你一看昏倒!就改成186號。


 


將來的電子商務就是這樣子的,這個東西沒有多複雜,但是絕對要跟先進的科技結合,才有可能到這個地步。在科技時代,在知識跳躍非常快的時代,並不表示你一定要進入跳躍非常快的知識行業,這並不必然。如果一定是這樣的話,殷琪不就慘了嗎?大陸工程有什麼搞頭呢?前一陣子他們開一個「土木營」,我說「土木營」不好聽,你把它改成「未來營」,「未」是一個「土」加上一個「小」,「來」是一個「木」加上兩個「人」,「未來營」就是兩個小的土木人的營。她一聽很高興,兩個小土木人就等於未來。土木這麼傳統的東西、這麼跟原子結合的東西,你怎麼把它跟位元扯上關係?怎麼把土木這個行業,跟發展非常快的科技行業扯上關係?這就是你要抓的竅門。所以並不表示在科技發展的非常快的領域之外,就沒有天地。


 


假設你是要在科技發展非常快的領域,剛剛不是說有兩大領域嗎?一個是電腦科技、一個是生物科技。是什麼東西能方便你處理電腦科技、能在那個地方拔尖?大概大家多少有點概念。什麼東西能幫助你在生物方面創新、拔尖呢?大概是化學,因為生物科技到後來就是DNA,DNA就是蛋白質,蛋白質就是化學。你去看一看中研院最近選上的生物院士,大概有一半都是台大化學系畢業的,化學可說是切入生物科技最簡便的路。我第二個要講的就是,假設你要在科技運轉、成長快速的領域拔尖,你就要在這個領域中先看到十年之後、十五年之後,是什麼樣的基礎工具能夠讓你在十五年之後領先。現在選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那些生物的人,他們當初是不小心唸化學的,他們並不是因為看到今天生物科技的領先,才去唸化學系,而是大專聯考分數剛好在化學系﹔可是你們將來不行這樣,你們現在就要研究清楚,未來這個運轉非常迅速的產業,會要什麼樣的技術、什麼樣的知識才能領先。現在這些與科技快速發展不太有關的行業,它要怎麼跟先進科技結合,你都要想清楚。為什麼我要你們想清楚呢?因為我剛剛講了,強者越強、富者越富、弱者越弱,所以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你選擇好好的掌握先機,就可以打敗別人。


 


你說人活得好好的,幹嘛老想打敗別人呢?沒關係,在知識經濟時代,你可以選擇不打敗別人,但是大概就會被別人打敗,它是非常殘酷的。知識經濟時代,中產階級會慢慢減少,他會慢慢往兩邊走,你不要很樂觀的想,我不要打敗別人,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就在被別人打敗。古話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那大概是古時候的事情;到了工業革命以後,「天道無親,常與努力之人」,是靠努力累積資本、努力累積勞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是「天道無親,常與掌握先機之人」,你不掌握先機你就失去優勢。


 


第三個要講的,你不要以為知識經濟除了科技、工程好像就沒搞頭了!知識經濟有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怎麼來的呢?知識是研究發展來的,所以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最重要的事情。你不要小看我們人文社會,知識經濟時代財富累積最快的人,可能不是工程師、不是生物科技的人、不是電腦的人,而是律師。我們先回過來講Bill Gates,Bill Gates的財富是全世界第一,你看他有多少K、多少L?如果你按照傳統來看,Bill Gates手下的員工人數並不多,他的資本、設備、廠房並不多,你如果拿他去跟福特汽車比的話,會輸得很慘,但他的財富大概是福特老闆的N倍。他的財富絕對不是靠K和L,靠的是H,他的那堆軟體工程師的腦袋是一等一的腦袋。Michael Jordan一年薪水是三千六百萬,他一年打八十二場球,網路上就有人在笑他,三千六百萬除以八十二場球,每場球可以賺四十幾萬美金,然後又把四十幾萬除以一場球四十八分鐘,每分鐘大概一萬多塊美元,再算他一場球賽平均運球幾次,每拍一次就幾千美金進帳。網路上就出現好多這種笑話,說Michael Jordan平均每運一次球就多少錢、投一次籃多少錢,上場熱身一下又多少錢等等,最後一句話就是,Michael Jordan如果要賺到Bill Gates這麼多的財富,他必須生下來就開始打球,連續不休息打二十年。你可以想見Bill Gates的財富是Michael Jordan的多少倍。


 


Michael Jordan靠什麼賺錢呢?他是靠L賺錢,Bill Gates和Michael Jordan的L能比嗎?Bill Gates的身體脂肪量,按照平均數字來看的話大概是20%到25%,Michael Jordan 是多少你們知道嗎?他身上的脂肪只有4%。所以Michael Jordan是這樣的人,他到了頂尖只是三千六百萬,Bill Gates呢?他是掌握先機之人,他就能累積更多的財富。


 


律師也是很有錢的,有好多關於律師的笑話,律師在莎士比亞時代就很有名,莎士比亞有個劇本第一句話就叫做 "Let's kill all the lawyers"。還有一個笑話跟律師有關,有一群人在外海的沙洲上釣魚,後來漲潮了,漲潮以後就把沙洲孤立起來,這群人就很可憐的等待救援。但是因為是外海,所以有鯊魚在游來游去,後來有些人忍不住了,就跳下海想要游回來,一跳下去就被鯊魚吃掉了,跳下另一個一下又被鯊魚吃掉了。後來律師也跳下去,結果就上岸了,然後就請人來救援,直昇機就把這些人救回去了。人家就問他,鯊魚為什麼都不吃你呢?他說 "Whenever they open their mouths, I charge them." 律師是很有錢的,一個小時的談話費六千塊。但你以為這樣很多嗎?這是靠L賺錢,這是不夠的。台北市1999年報稅的時候,繳稅超過五百萬的人有11%。我說的是繳稅,不是全部收入喔!我們把這間教室所有人收入加起來,可能都還不到五百萬。繳的稅是五百萬,他的收入大概要一千三百萬。我們算算看,一個律師一小時六千塊,假設他一天工作八小時就四萬八,一個月工作二十天,如果他一上班就開始談話,一個月是四萬八乘以二十等於九十六萬,一年還不到一千兩百萬。這麼大牌的律師,他還不到台北市11%,你說這與我們的預期不符,確實不符。


 


但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在於律師絕對不能靠L賺錢,律師至少可以靠組織結構賺錢。每個律師鐘點費六千塊沒有錯,但是小律師收了六千塊之後,要上繳三千塊保護費給大律師,這樣子大律師就可以賺絕對不只一千三百萬。Anyway,律師是法律體制保護智慧財產權最重要的環節,一個社會如果智慧財產權保護得不完整,就沒辦法創造出智慧財產權的體系。Lester Thurow書上提到美國最近十年來有多少專利權被創造出來,有多少R&D的經費等等,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科技預算越來越多?大概環節就在這裡。重點是,知識是創造出來的,知識不是冒出來的。要讓這個社會的人有動機不斷創造新知識,就要有一個非常好的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體系,這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體系不只包括知識創新的保護,還有知識擴散的保護、知識應用的保護,這些通通包括在內,所以這也是一個環節,這也是要掌握先機。


 


我再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是醫生,最近他去看一棟房子,人家問他:「您在哪高就?」他說:「我是醫生」,結果對方回答:「那你買不起!」醫生的職業有這麼慘嗎?我再跟你們講另一個醫生的事,我前一陣子去做眼睛雷射的手術,做兩個眼睛雷射是六萬塊,一次手術(連穿袍子、脫袍子)十分鐘,六萬塊十分鐘,事實上他大概五分鐘就可以做一個人。假設五分鐘六萬塊,一小時就十二個人,就七十二萬,如果一天辛苦一點做十小時,一天就七百二十萬。你很少看到L能賺那麼多錢,但那種L就可以賺那麼多錢,可是這就是要掌握先機啊!現在全台灣越來越多做近視眼雷射的,但是誰能掌握先機呢?那個醫生就很厲害,他就可以掌握這個先機。你們知道什麼樣的人才能做雷射手術?一定要有某些執照,而且要有非常豐富的眼科手術經驗。這個醫生從大學部眼科畢業之後,就到全台灣免費幫人家割白內障,台北割完就割桃園、桃園割完就割中壢,台中、彰化、雲林一路割下去,他很快就累積了幾千個白內障手術的經驗,因此很快他就拿到這個手術的執照。我不是要你們去學這種人,但是你就知道他就是掌握先機之人。其實我一點也不羨慕這個人,我也不是要你們學這個人,我也不在乎他有多少錢,我只是要告訴你,先機是無時無處不在的。


 


再舉個科技業的例子,張忠謀先生覺得自己這一生最自豪的貢獻,就是看出「晶圓代工」這件事,做到策略創新(strategic innovation)。什麼叫策略創新?以前的晶圓是沒有代工的,晶圓有一個設計圖,然後要交給人家施工,以前設計圖和施工之間是不能切斷的,為什麼不能切斷呢?一方面設計者沒把握下游做代工的人有好的品管,他擔心不良率會非常高;另外一方面,他也擔心下游做代工的人偷偷把設計圖拿走。張忠謀十年前就能看出一點,今天這個世界晶圓代工是能夠切割出來的,所以要想辦法說服上游那些人。第一個,我絕不會偷你的智慧財產權,你要用某種方式保障它;第二個,我的品管非常好,所以我要有一些記錄說服你我的品管非常好。假設你還不能夠被說服,我就說服你一點:晶圓的設計圖是日新月異的,你設計出來給我做,半年以後我交貨,這個設計圖的壽命只有九個月,你不用擔心我偷你的。如果你能夠看準晶圓代工,是能夠從晶圓製造中切割出來,台灣如果有穩定的水、穩定的電、穩定的品管,台灣就能夠在晶圓代工佔一席之地,這就是掌握先機。先機是無時無處不在的,科技業、法律、服務業、生物科技,各種地方,比方我們剛剛講的磁磚,都有可以掌握先機的地方。


 


第四個要講的,是什麼樣的制度,讓美國在這十年知識經濟發展得那麼快?為什麼日本在九0年的時後還如日中天,十年之後就不行了?為什麼他們在科技知識的研發、擴散、應用上(主要是研發上)比不過美國人?為什麼美國人能夠打敗日本人?為什麼他們的科技研發重要?這是我們要問的另外一個問題。最近行政院經建會做了好多知識經濟推動方案,包括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計畫,為什麼國家要花錢推動這樣的資訊計畫?為什麼美國人在創新研究上那麼厲害?Lester Thurow也有一些解說,他是這樣講的,知識經濟是要創造H,日本人是一個非常有秩序的社會,美國人是一個非常沒有秩序的社會;混亂的社會裡多元性比較多,混亂的社會裡比較有一些古怪的人產生古怪的想法,科技創新就須要這種人,科技創新沒辦法在非常有秩序的社會裡完成。


 



為什麼我們要教育改革?為什麼李院長說,台灣很多高中生、國中生已經變成解題機器?解題機器就是秩序,高中聯考、大專聯考就是秩序,所有統一的東西都是秩序。在這種結構之下,你就不太有野性去亂想、亂鑽,但是要有野性亂想、亂鑽才有可能研發創新,我並不是說有野性的就一定會研發創新,那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如果你完全不容許例外,一切都在秩序體制範圍之內,就不可能有多少創新。你如果去看字典,什麼叫research? research就是study or investigation of facts not readily available,就是對於未知事實的檢證與探索。既然是未知事實,就一定是秩序裡沒有的東西,所以研發創新就是在追求一個秩序裡沒有的東西。一個習慣於被知識約束的人他是不太會創新的。我們這個社會最糟糕的就在這裡,我們這個社會的教育體系是最有秩序的體系,它就最沒辦法創新。


 


舉兩個例子,都是我小孩的例子。我小孩唸中山女中,中山女中要求學生一定要穿全黑的球鞋,而全黑的球鞋很難買,只要有個Nike的勾就不是全黑,有adidas那三撇就不是全黑,有Reebok那幾條箭頭也不是全黑。全黑的球鞋非常難買,但是學校要求要穿全黑的球鞋,我不願意往壞的地方推理,如果我往壞的地方推理,就是這個學校圖利廠商,因為學校的福利社就有賣全黑的球鞋。就算我不往壞的地方想,我往好的地方想,我都想不出來為什麼要有這種秩序?這個秩序的意義在哪裡?鞋子上有那麼一撇和沒有那一撇,差別在哪裡?它沒有任何好處,但是它就創造了一個無聊的秩序,你習慣於受這些無聊秩序的約束,你就自然而然少了突破性、創新性、野性,久而久之就沒有了。也有人問說補習班有什麼不好呢?是一種補充學習嘛!但你們知道什麼叫補習嗎?補習是對正規教育有缺陷的人的補充學習。如果班上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有缺陷,這合理嗎?所以補習怎麼可以變成常態呢?你如果一天到晚補習就,你就會變成解題機器,你解題變得非常快、非常熟練,但是你只是在獲得秩序、獲得一個制式的思考方式。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我前一陣子要畫一些設計圖,我小孩談鋼琴談得還不錯,我要給他買一個大鋼琴(grand piano),我家裡有個房間要放那台grand piano,但是我一時糊塗,我忘了那台grand piano是左邊凹進去還是右邊凹進去,所以沒辦法畫圖。然後我就問老婆,她說不清楚;然後我就問我兒子,我說grand piano是左邊凹還是右邊凹?他就開始想,我就捶他一下,我說你想什麼啊!記得就記得、不記得就不記得,左邊或右邊為什麼還要想?後來他告訴我,他說他知道高音鍵在右邊,而高音的弦要比較短,因為弦比較短的地方在右邊,所以那個凹口在右邊。其實我聽了以後非常高興,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用這種方式告訴我答案,而不是用記得在右邊或記得在左邊。假設你看到一個題目,花二十分鐘想出來怎麼做,遠比因為曾經看過類似題型而五分鐘解出來,要好太多了!至少對知識創新來講,那個經常要花二十分種想答案的人,遠比花五分鐘、因為看過題型而解出來的,要好太多。


 


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力量去改變現有的教育體制?當然美國的教育體制不見得好,但這是一個取捨。為什麼日本的經濟在九0年代還可以?因為在L、K生產的時代,也就是傳統生產的時代,要不斷精緻化,不斷精緻化是日本的文化比較擅長的;但是在著重知識創新的時代,精緻化是沒有用的,要不斷突破、改變,突破、改變不是日本的精緻性文化所擅長的,反而是美國粗略的文化所擅長的。所以剛才要跟你們講的第四個重點,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必須要隨著改變。


 


綜合以上,我講了幾個重點,第一個,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你如果要在高科技的領域快速掌握發展動脈,你就要事先掌握先機。第二個,你就算是在快速變動的領域之外,它還是有先機,先機在於你怎麼樣把傳統行業和快速發展的行業結合。第三個,你就算是在服務業,它還是有先機,因為知識經濟要能存活,最重要的就是智慧財產權的維護,許許多多與智慧財產權維護、刺激它發展的體系,這都是人文社會的體系,都非常關鍵。第四個,什麼樣的教育環境能夠孕育出創新、突破的原動力?是有一點點沒有秩序的教育制度,越是有秩序的教育制度就越不容易創造。所以Lester Thurow說它對應兩個字,一個是秩序(order)、一個是混亂(chaos),兩個都各有利弊。完全的chaos是沒有道理的,而完全的order是不利於創新的。以上是四點要考慮的。


 


第五點,我們一開始就講過,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強者越強、富者越富,有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所以你能想像這是一個越來越殘酷的社會。我們不太能容許肉弱強食、競爭激烈的事情慢慢發展下去,發展到個社會沒辦法容忍,我們沒辦法完全讓這個社會這樣下去,我們就必須要預先設想一些可能會面對的問題。比如說弱肉強食下去,一旦觸犯到基本人權,這就是社會要預先防範的事情,基本人權是不能被效率侵犯的。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說掌握先機、拔尖,是掌握什麼東西的先機、拔什麼東西的尖呢?就是我厲害、我快、我掌握竅門,這就是拔尖、掌握先機,但是這簡單說都是效率的提昇,我非常厲害、非常efficient,這個事情不能夠凌駕基本人權。我記得以前跟你們講過一個笑話,某人練了二十五年太極拳體力良好、人高馬大,所以像清理教室、擦桌子、擦黑板、幫教授倒茶這種事他最行,因為他體力好。因為他做起來最有效率,你們全體就投票,一致決議從今天以後把他換成奴隸,這是最有效率的事情。可以這樣做嗎?這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它侵犯到基本人權,我們不能用投票方式決定一個人是奴隸,一旦我們的競爭侵犯了基本人權,再有效率都不能凌駕基本人權。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比傳統社會更有可能面臨這種危機,因為強者越強、富者越富、弱者越弱,這是隱含在知識經濟的生產裡頭的,有了知識進入生產,就有這樣的可能、這樣的特性。


 


最後一點,在科技研發越來越厲害的時代,因為我們科學的分工非常細,在科技研發要搶先、拔尖的時候,分工就會越來越細。因為分工越來越細,所以每個人做的工作就越來越沒有意義,因為越來越沒有意義,所以你把自己那部份做得很好,事實上跟整個事情的目的沒有關係,它們把這叫做「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推演到後來,每個人都不太知道他在做什麼,但是每個人都在做很有效率的事情。拿教育體制來講,師範大學很多課都在學什麼呢?教材,什麼樣的教材教得好;教法,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把教材教給學生;教學評量,用什麼樣的評量方式,才能知道學生學得好不好等等,這都是「工具理性」。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學生穿一個顏色的黑球鞋?就算你找到最好的方法,那也是最差的教育。一個學校越能夠有效地促成穿一種顏色的球鞋,它就是最差的學校;一個學校如果促不成這個事情,它反而是好的學校。假設我們現在在教三民主義,三民主義裡面有很多教條、八股,一個學校用它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法、最厲害的教學評量,能把一個八股的思想教得越好,那就是越差的教育。「工具理性」就是我把這個工具講究得非常完善,而不去問目的是什麼,但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問,我為什麼要教三民主義?教三民主義是要把你訓練成什麼?我為什麼要叫你穿黑球鞋?是要訓練你什麼?目的理性就是要問這個問題。


 


同樣的,科技研發的過程也有同樣的問題,它的目的什麼?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有一些同仁在做研究,他們研究果蠅的基因,知道某個基因是控制果蠅眼睛生長的。他們不但弄清楚這點,還弄清楚這段基因那個觸媒改變之後,就能促使眼睛生長、或不能促成眼睛生長,因此他就用電擊的方法把這段基因移到另一段基因,這個果蠅就可以生長出四個眼睛,兩個眼睛在前面、兩個眼睛在翅膀上面。有些實驗者反正老闆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老闆叫他弄四個眼睛就弄四個眼睛,叫他弄八個眼睛就弄八個眼睛,老闆叫他做,他就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做。而老闆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如果老闆是這樣想的:我們的器官移植條例是不准活體器官移植,所以人身上割下來一塊東西換到另一個人身上,這樣是不可以的,活體是不可以的。但是什麼叫人呢?人是有思考的動物,所以假設我能找到一個生長頭的基因,然後把那個基因拿掉,就會就會創造一個沒有頭的人,一個沒有頭的人就不是人,因為他不是人所以他就可以移植。如果這是科研者腦袋裡想的東西,你們不覺得很噁心嗎?還有一點人的目的概念的人,都會覺得很噁心,但是如果你完全活在那個工具世界裡頭,你連噁心的感覺都沒有!這就是「工具理性」。科技研發越來越發達的時候,倫理方面的concern就越來越嚴重。所以電腦科技這方面的恐怖性,遠少於生物科技帶來的恐怖性。分生所的所長跟我們講,全世界絕對有實驗室在做複製人,而且不只一處,他一定偷偷的做,他做完之後宣佈,就成功了。電腦科技所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遠小於生物科技所帶來的倫理問題。


 


最後一個要講的,為什麼經建會要推、為什麼NII要用國家的力量去推?通常我們不太希望政府介入一般的行業,我們希望讓市場去決定,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就不行,因為我們要拔尖、要知識擴散得快。一個知識如果能擴散得越快,這個社會就獲利越多。每個教室如果都有現成的電腦,我有一個新的軟體叫window98,那麼有電腦的地方都能獲利,因此整個社會電腦遍佈得越廣,這個window98所創造的社會的好處就越多。相反的,如果我有一個window98,而全社會只有兩台電腦,就只能有兩個人獲利。整個社會的軟體架構、資訊架構、科技知識的架構越普及,這個社會能吸收知識就越快。但是重點在於,因為知識越多的人越容易創新知識,所以吸收知識越快就表示將來創新的潛能越大,這就是政府為什麼要介入。一般傳統的生產沒有這個涵意,一般傳統的生產沒有技術擴散的概念,也沒有因為技術高就更容易創新新知識,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這都有。


 


總結起來,今天我談到何謂「知識經濟」,我講說知識經濟在電腦科技、生物科技領域迅速發展。我講到如果你要在這兩個領域中創新拔尖,你必須要先認識的是什麼。我提到如果你是在傳統行業,你並不需要緊張,因為傳統行業和科技知識的結合,也是非常有發展的潛能。我提到知識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智慧財產權的保障。我講說知識的創新,需要一個不是很有秩序的環境,才能產生創新的動機和意願。我還講說知識經濟會產生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這樣極端的取向,所以我們必須要先顧慮到社會的公平。最後,我強調知識經濟潛在隱藏著工具理性,所以它會有一些倫理的問題在裡頭。


 













<綜合討論>
◆您剛剛說知識的影響力比勞力還要廣,我現在想要提出另外一樣東西,來比較哪個影響力比較大。所謂影響力是不管正向或負向、極好或極壞,我想舉的東西是情感,請問和情感和知識哪個影響力比較大?我想補充一點,知識是理性的,情感是感性的。


 



◆我這個問題是我們學校前陣子發生的事情,我一直覺得它跟經濟可能有點關係,可是我說不出來是什麼關係,想要請教授分析一下。我們學校前一陣子園遊會,園遊會有用點券和金錢交易,雖然學校希望都用點券交易,可是我們還是會用金錢交易,因為用點券交易要繳一些錢給學校,而且有些人比較不喜歡用點券。點券交易學校分兩種,一種是給老師的,一種是給學長姐的,因為我們要免費請三年級的學長姐。我們點券有分兩種,一種是黃卷、一種是藍卷,五塊錢的藍卷最後就可以跟學校換五塊錢現金,可是如果你收到的是黃卷,最後是全校一、二年級加起來大約四十個班,比哪個班的黃卷最多,學校才給這個班一筆錢,其它收到黃卷比較少的,就沒法拿到那筆錢。我不知道學校為什麼會這樣子決定,覺得很奇怪,變成後來我們在交易的時候,因為學長姐很多,除非學長姐自己花錢去買藍卷,否則他們就是拿到黃卷,他們拿黃卷交易的時候,有些班級一開始還呆呆的收下,可是後來發現黃卷不能換錢,要集到最多的那個班才能跟學校換一筆錢,於是很多人就開始拒收黃卷。我覺得這樣子好奇怪,學校當初這樣的用意何在?學校也沒有跟我們解釋。如果把它應用在整個社會上的話,會不會有一些社會的現象跟這個有關係?因為這裡面有很多經濟的現象,如果我們把點券當作是貨幣,我們可以拒收貨幣嗎?為什麼兩種貨幣的等值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這整個是一個很撲朔迷離的事情,還搞不清楚。



 


◆我這邊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發明一個議會的計票器,但是卻被議員們公開反對使用,原因是這種計票器計票速度太快,沒辦法讓少數黨使用拖延技術,來獲得反敗為勝的機會。是不是我們在創新之前,必須要先瞭解我們創新的目的是要幹嘛?如果了無目地而創新,是不是永遠無用武之處呢?第二個問題是,前陣子有個美國的知名恐怖小說,史蒂芬金非常生氣,他在網路上公佈他不做第六期的連載,因為讀者不使用「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使得他缺少生意。還有一個是MP3的盛行,使音樂可以download下來,這些都會對做老本生意的人產生很大的傷害。還有一些未成年的孩童,會利用父母親的名字到網上拍賣會,用高價購買產品,或是買不該買的東西,對此教授有什麼看法或解決之道?第三個問題是,雖然教授剛剛有說,傳統再加上電子、電腦的技術,可以讓傳統換新,譬如磁磚的例子。我聽一個老師說,他認識一位室內設計師,他說以前的室內設計師都要用珍珠板去做模型,比較費工夫,可是如果要買程式軟體的話,又要花上百萬元的金錢,還要去上課,一個小時又要五千塊,花的金錢這麼多,根本沒辦法製造像剛剛教授說的那種效應,那該如何是好?謝謝教授。


 



◆ 我有一個問題和一點要補充。因為我最近有看一些軟體,教授剛剛講的只要 經過scan就可看出來的那個東西,其實已經有軟體了,是空間魔法師,而且不須要一百多萬,最大的好處是它連scan都不用,因為它已經都內鍵在系統裡面。我要問的問題是,今天早上的教授曾經提過,我們副總統站出來講一些話,我們股票可能就會很慘等等。我想請問教授,照理來說應該是只有經濟政策會影響到經濟,並不是單單的政治,比如說只是總統或副總統講話,應該不會影響經濟層面那麼大。為什麼往往只是一個小動作,我們台灣的經濟就會變成這樣子?附帶一點就是說,假如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之後,政治和經濟的關係又會有什麼樣的轉變?謝謝。


 



◆ 那本知識經濟時代我大略有看一下,裡面有講到歐洲之所以經濟沒辦法拼過 美國,是因為缺少具有創意的創意家。我想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這麼長的時間,歐洲能夠創造出這麼輝煌的經濟成就,為什麼現在不行?難道只是因為秩序穩定這樣的因素而已嗎?謝謝。


 


◆ 其實這個問題是跟「壟斷」有點關係,以前我們一直覺得壟斷是很不好 的名詞,一聽到就覺得這一定是很獨斷、獨裁,可是現在發現像7-11那種,它幾乎把一個人一天的生活、所有須要的東西全部包了,還有像桃園那種shopping mall,你可以進去裡面泡一整天,它把你一整天的娛樂都包了。我妹他們學校現在要照畢業照,有廠商去抗議說學校每次都是請一個照相館來照,這樣是壟斷,所以說不行這樣子,結果學校被抗議的不耐煩,就說好吧!每個學生自己去照自己的畢業照,就變成我妹現在要跑去照畢業照,照一家不滿意再跑下一家照。我覺得很奇怪,到底「壟斷」在現在的社會當中,要怎樣去衡量它的好壞?因為以前都覺得很不好,可是現在覺得好像壟斷其實蠻方便的。


 



◆ 剛剛教授講到八0年代和九0年代的美國和日本相比,九0年代為什麼日本 的經濟會輸給美國,是知識經濟作用的影響。我記得我們以前在地理課上有學到,有另外一種觀點來看這件事情,它講到日本社會和經濟制度會有不健全的地方,使得他有泡沫經濟,跟美國比的話,日本的制度有些瑕疵,所以才會造成九0年代輸給美國。課本上還另外列了一個表,好像是九五或九六年的資料,是關於全世界從事研究的人數、投入的研究資金、研究論文的發表等等,美國和日本幾乎是全世界最大的,而美國是領先日本的,我覺得這點跟國力、人口及領土大小有關。還有另外一個表,列出研究人口在全國人民中所佔的比例,的我記得日本好像是佔最多的,這好像跟教授剛剛所講的知識經濟的影響,這之間好像有點矛盾,想請問教授的看法,謝謝。


 



◆ 我想請問一下,這些數據分析有沒有意義?哪些研究報告中的數據是有意義 的、哪些是沒有意義的?怎樣才會有意義、怎樣不會有意義?謝謝。


 



◆我前一陣在報紙上曾經看到,世界八大工業國做出一個決議,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他們要對一些開發落後的國家提出朝知識經濟方面的援助,可能援助他們例如電腦,或其它有關知識經濟的經濟援助,有別於以前傳統的經濟援助。但是這些開發落後的國家,他們卻不大領情,甚至他們認為以前傳統的經濟援助,對他們來說是比較有效果的。我覺得有些疑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不是有他一個一個的階段?現在全世界的經濟發展,顯然有很多是不同的,我們面臨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們也必須要強拉一些國家,跟我們一起朝知識經濟的方向發展嗎?如果他們還沒有準備得很好的話。如果這個國家的經濟援助,全部是來自經濟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家,剛剛教授也說過,知識經濟會有強者越強、弱肉強食的局面,是不是他們的經濟命脈又再次被目前這些強勢國家所掌握?很顯然他們現在是在強勢、領導的位置,可是他們很可能會變成另一種壓迫者,他們控制著一些國家的經濟命脈。應該要怎麼去防止這些局面產生?想請問教授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