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文學常用的距離單位:



光秒=約30萬公里=299,792,458公尺(1983年起)

光年=9.46兆公里(兆=萬億)

天文單位(AU)=500光秒=1.5億公里

秒差距=3.26光年



地球─月球=1.3光秒(雷射光測量)

地球─太陽=499光秒

地球─冥王星=20,000光秒=40AU



●夜空的星星:距離太陽幾千光年的恆星



比鄰星(太陽的隔鄰)=4.22光年:南河二(半人馬座α星)的三合星之一

天狼星=8.6光年(夜空最亮的恆星)

北極星=約400光年

牛郎星=約16光年

織女星=約25光年



●銀河(Milky Way)Vs銀河系(Milky Way System, Galaxy)



銀河系形狀:螺旋、盤面、旋臂

銀河系大小:直徑約十萬光年、厚度約二千光年

銀河系規模:約二千億顆恆星

銀河系中央黑洞:250萬太陽質量



●銀河系(Galaxy)Vs星系(galaxy)



仙女座星系(M31,NGC224)=220-250萬光年(銀河系的姊姊)

大麥哲倫雲=16萬光年(銀河系的「衛星」星系)

小麥哲倫雲=19萬光年(銀河系的「衛星」星系)



星系Vs星雲:

本星系群:

宇宙的基本單位:

●天球與星座



天球概念:天圓地方、天幕、大氣層、投影

天球大小:

天球中心:

天球經緯度:

天球上的距離:

亮度Vs光度:

天球的劃分:88星座

黃道十二宮:12星座



類比關係:宇宙、天 球、星座、亮星

     地球、地球儀、國家、城市



●太陽系



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

岩質行星(地型行星):水、金、地、火

氣態行星(木型行星):木、土、天王、海王

衛星數:0,0,1,2;28,30,21,8;1

小行星帶:

流星與隕石:

歐特雲:彗星故鄉、半徑0.8光年



其他行星系:



●特殊天體



類星體(quasar, 魁霎):

脈衝星(pulsar, 波霎):中子星、脈衝雙星



恆星的生老病死:赫羅圖、主星序

紅巨星:

白矮星:

超新星:

中子星:

黑洞:



選文<熒惑守心>李傑信著

【逆行】

當人類的祖先用肉眼仰望滿天繁星時,他們發現:每個夜晚,那些燦爛的群星,都好像手牽著手,以固定相對的方位,在天空出現。後來,他們把那些星星畫在洞穴的牆壁上。

歲月靜靜流淌。一天晚上,有一個人又在遙望繁星,他突然興奮地大叫:「我發現了!」然後跑到星星的壁畫前,指著其中的一顆說:它是動的!它是動的!發現了這個祕密以後,他就夜夜都去觀望那顆星星,像深情地注視著他新的戀人一樣,通宵達旦。

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一群看星族,每夜都觀測那亙古的蒼宇。一天晚上,他們集體跳起來,不謀而合地指著西南天空的一角,叫著:那顆星星是動的!





在人類使用文字之前,我們的祖先已至少有五次發現了上帝的這一祕密。發現者的名字,雖然現在已無從考證,但數千年來,世界上每個主要民族的文化,卻都不約而同地記載了這五顆星星的悲歡歲月。這與眾星不同的五個天體,希臘人把它們稱為「漫遊者」,又稱行星,被分別命名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中國人則把它們叫作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歲星(木星)和鎮星(土星)。鎮星又稱為填星。





古代,在能用肉眼看得到的幾千顆星星中,只有這五顆星星在天庭中不停地漫遊,不守本分。雖然,人類那時無從知曉它們在夜空中週而復始奔馳的意義,但卻認定那與上帝創造天地有關。因為,這五顆星,加上另外兩個飛奔的天體,即太陽和月亮,與聖經《舊約全書》在〈創世紀〉中記載的上帝創造世界的天數,恰巧應驗,不謀而合。於是,西方文明就將太陽定為星期日,月亮為星期一,火星為星期二,水星為星期三,木星為星期四,金星為星期五,土星為星期六。





聖經認為,因為人類和地球是上帝創造的,所以人類和地球自然是宇宙的中心。早在公元前350年,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就提出了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論。五十年後,據說另一位希臘哲學家亞理斯塔奇思(Aristarchus),不同意亞里斯多德的地球中心理論。他認為,宇宙的中心應該是太陽。但由於當時天體觀測條件的局限,人們能見到的只是太陽朝起夕落,月亮忠心耿耿的繞著地球不停地旋轉,人類又有什麼理由去懷疑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公元二世紀,希臘的托勒密(Ptolemy)發表了他的經典巨著《大成》(Almagest:the Greatest Book),建立起以地球為中心的天文體系,成為西方哲學思維的主流,長達一千四百年之久。





根據托勒密學說,以地球為中心的眾行星,其中自然也包括太陽,它們的運行軌道均為圓形,行星與地球保持固定距離,並以逆時鐘方向旋轉。如此,在地球觀察夜空,行星由西向東運行,亮度則應該是穩定的。





但是,當人類觀察這五顆行星時,發現它們不但時而明亮,時而昏暗。更有甚者,火星竟然有時還不似其他行星,以固定的背景星為座標,由西向東遨翔,它居然會偶爾發生由東向西運行的現象!這被人們稱為逆行(retrograde)。





每當火星逆行時,天文學家往往沮喪的以頭撞柱,不知做了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觸怒了上帝,只好不停地在托勒密行星軌道系統上,加上大小不一的獨立小周轉圓(secondary epicycle),試圖表示所產生的逆行效應,並勉強解釋亮度明暗變化的原因。直至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出現以前,這種小周轉圓的數目,已達五十多個。





中古時期視覺敏銳的天文學家,有沒有發現過木星和土星也有逆行現象呢?不知是否因為規模太小,而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

火星除了有大幅度的逆行動作外,亮度的變化也相當巨大。但最使人類畏懼的,恐怕是火星血紅的顏色。血,代表戰爭、暴亂、破壞和死亡。三千年前,巴比倫以黑死病神納加(Nergal)為火星命名,在人類的占星術中為火星定了位,認為納加暗時吉、亮時凶;波斯和埃及以他們的戰神為火星起了名;古瑞典人叫它Tiu,也為戰神,是英文星期二(Tuesday)的來源;希臘人則用戰神阿雷士(Ares)為火星命名;羅馬人繼承了這個說法,使用了相等的羅馬字Mars,而延用至今。火星符號「○→」由矛和盾組成,顯得殺氣騰騰。





【神州大地 誰主沈浮】

綜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尤以中國對火星的畏懼為最。龍的傳人的祖先稱火星為「熒惑」,因其熒熒像火,而且亮度常有變化,順行逆行情形複雜,有眩惑之意。《戰國策》中云:「恃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逸周書》中說到績陽公四出征討,所向無敵,重丘地方施美人計:「績陽之君悅之,熒惑不治。」





熒惑也可能是神名之一,代表「朱雀之精」或「火之精」的「赤熛怒之使」。在中國,這也是火星之所以引起人們對火、紅色和憤怒聯想的原因。對於火星的恐懼,中國比巴比倫更為變本加厲:由於中國術士的火上加油,熒惑不但與亂、賊、疾、喪、飢、兵等緊密相連,甚至還會威脅到皇帝的寶座,致使歷代中國皇帝無不全力關注火星行止,恰如《史記》所說:「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人類早就知道,所有的行星都在「黃道」帶上運行。西方把黃道帶分成十二宮,中國將星空分成五大天區,叫五宮。中宮是指大熊座(Ursa Major)附近的星空,又細分為三垣:紫微、太微、天市。在太陽跨過赤道往北移動那天,即中國人的春分,以中原(西安)地區星空為準,按東、南、西、北方向分為四宮,並以動物命名,稱為四象:蒼龍、白虎、朱雀、玄武。每宮再細分為七宿,共四七二十八宿。如東宮蒼龍包含了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宿,其中房、心、尾等星位於現代天蝎座(Scorpius)中。心星全名為心宿二,是天蝎座的α星,為全天第十五亮星。因其色紅如火星,西方名為Antares,意思是「火星的伴侶」,中文星名又稱「大火」,如《史記》所云:「心有大火」。





根據《漢書律曆志》的記載,火星每繞一周的天數約為687天。當火星熒惑每687天接近一次心宿時,如若無其事的通過,不往回跑,中國史書則記載為「熒惑在心」,占星術士往往以火星的天文位置和可見度,為皇帝預測凶吉,一般不難過關。





但每一、兩百年,「熒惑在心」時又可能碰上「衝」(地球與火星最近點),火星湛亮,向前走過心宿後,好像捨不得離開,又往回逆行,再次擁抱心宿後,才轉向上路。在中國歷史上把火星對心宿依依不捨之情記載為「熒惑守心」,是大凶之兆,輕則盜賊四起,重則群雄揭竿起義,共討虐主,以正社稷。





關於「熒惑守心」,中國歷史上有二十三次紀錄。台灣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在一篇論文中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發現在每次「熒惑守心」前後,都有社稷巨變,包括秦始皇、漢高祖、晉武帝、梁武帝等的駕崩,皇帝被廢,丞相因天災人禍自殺等等,令人毛骨悚然。但經黃教授以電腦往回推算,赫然發現其中十七次可能是偽造的。





當我第一次讀到北一女吳育雅老師幫我蒐集的這份歷史資料時,不禁啞然失笑:火星在「守心」時可能離地球五、六千萬公里到一億多公里,怎能有如此神奇的威力,竟被中國的野心家利用,左右了神州大地無數生靈數千年的命運!







【天問】

中國人的老祖宗,像地球上所有的人類一樣,在神祕的星空下,看著宇宙瑰麗的演出,曾激動得不能自己而發出深邃的天問:「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列星安陳?自明及晦,所行幾里?」用白話講,就是:天與地在哪裡會合?十二個月該怎麼分?眾星該如何安排?天體由亮到暗,走了多少里?

二千年前屈原一百七十多個「天問」,以現代的觀點審視,都是博士論文題目,並且可以做為一個研究者終生的追求。





秉承著這種精神,中國人在魯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13年,就已記載了「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這是人類有關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最早的紀錄;春秋戰國時代,就發明了每十二年一週期的「歲星(木星)紀年法」;漢武帝時(公元前104年)測出水星的週期為115.87日,比現代值115.88日僅差0.01日;在公元前28年觀測日面黑子,是全世界最早的紀錄;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記載的「天關客星」的出現,為人類記錄下第一顆超新星的爆炸,至今尚為西方天文學家視為經典之作。





兩千多年來,中國保存下來有關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豐富紀錄,是現代天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所以,的確有一段時間,中國的天文學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無可匹敵,原因是為問而問,別無他求。

我不能確定屈原問的「自明及晦,所行幾里?」指的是什麼星星?月亮不太可能,因為他沒用「自圓及缺」字眼;水星離地平很近,觀測不易;金星雖亮,但沒有火星大幅度的明晦變化和恐怖的逆行;木星和火星亮度相近,但逆行卻不顯著。所以我認為屈原問的是火星的可能性最大。





且不論他問的是什麼星星,肯定的是,他對「明晦」和天體在軌道上走了「幾里」中間的關係,發生疑問。如果聰明打拚的中國人有自由發揮想像力的空間,對這個問題鍥而不舍地挖掘下去,說不定都能作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和火星軌道是橢圓形的結論,人類就不必再等上近千年,才由後來的哥白尼和刻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去發現了。





但中國皇帝坐上龍椅後,引出「熒惑守心」和其他占星天象,帶來一片刀光劍影、血腥殺戮。皇帝要把天上的星星看好,否則性命難保。此後,中國天文只為政治服務,中國知識份子上千年來早已停止天問,噤若寒蟬。

而歐洲幾千年來,天問不斷,雖然天主教廷多方施壓,但力量畢竟遠不及中國皇帝專制政府來得暴烈。西方由天文知識,發展出跨洋的導航技術,掠奪了整個世界的資源,發展出近代西方的工業文明。





火星的逆行,和火星因與地球距離遠近的不同而產生的明晦,是上帝給人類強烈的暗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中國以這個天象,發展出「熒惑守心」的占星術,而哥白尼看懂了這本天書,發展出太陽宇宙中心論,促成近代中、西文明的分野,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哥白尼】

哥白尼認為,如果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並允許地球每天自轉一週,不只太陽和月亮的起落有了合理的解釋,亦可圓滿解釋諸行星相關的位置和亮度的變化,而且,這個模式也很容易解釋火星的逆行現象。

哥白尼問,為什麼太陽不可以做為宇宙的中心呢?



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On the Revolution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1543年問世後,致使托勒密以地球為中心的天文體系,受到嚴重挑戰。





人類早已知道地球繞日一週為365天,火星則為687地球天。換言之,地球繞日速度比火星快1.88倍。這好比兩個人在操場上賽跑,操場四面被遠山環繞,假設你是跑在內圈的人,代表地球,而外圈的人則代表火星。內圈的人比外圈的人速度快。這時,如果你——內圈的人,頭上有架小型攝影機,我們在監視器中觀看所攝的影像,以遠山為背景,先看到的是外圈人和你同向而行,然後你與他接近並追過他,我們從影像上看外圈的人好像先是慢下來、停止,再往後跑,即逆行。待距離拉大些許後,兩人在遠山的背景下,又開始同向前進了。





長久以來,人們對逆行現象的迷惑,完全歸咎於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錯誤天體理論。但如果依照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都是圍繞太陽旋轉的,逆行則是一個從快速地球看慢速火星的必然的視覺現象。

雖然哥白尼的太陽中心理論是人類天文學上一個質的飛躍,但因哥白尼錯誤地使用了圓形軌道,所以仍然無法做到與觀測的數據完全吻合。為此,他不得不在行星軌道上又加上了托勒密式的小周轉圓做為彌補,嚴重地損害了哥白尼學說的革命性。反對哥白尼學說的人指出,如果地球真的是繞日移動,則在地球軌道上兩個分離的最遠點,應該看得到近距離的星星在遠距離星星的背景下,發生相對位移,即光學術語所說的「視差」(parallax)。視差是有的,遺憾的是,哥白尼時代的技術水平尚無法測量得到。





據說,在1543年哥白尼臨終之際,才終於看到他的太陽中心學說成書問世。當然,那時由於教會的地球中心說仍勢力頑強,哥白尼的學說只得有待後人去發揚光大了。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一直到二百多年後的1760年,才由法國耶穌會士蔣友仁帶來中國,獻與乾隆皇帝。此時,中國天文學已經明顯地遠遠落在歐洲後面了。







【第谷】

1563年,十七歲的第谷(Tycho Brahe, 1546-1601)目睹了一次木星與土星在夜空中會合的情景。第谷對哥白尼以太陽為中心的行星系統理論,深信無疑。當時,他應用哥白尼的行星體系表預測,誤差竟達數日之多,激發了他以更精確的測量,來改進哥白尼行星位置表的宏願。

第谷是個自我中心狂,二十歲他與同學決鬥時,被削掉了鼻樑,終身帶著假鼻罩。1572年,第谷以發現在仙后座(Cassiopeia)的一顆超新星而成名。這種超新星因恆星死亡前的大爆炸,亮度常在幾天內增強上億倍。後來,第谷以他蒐集的數據,發展出他自己的行星體系。第谷行星體系認為:五顆行星繞太陽,太陽和月亮繞地球。1600年,第谷僱用了刻卜勒為助手,次年,在參加一位伯爵的宴會時,第谷因不好意思離席去洗手間,引起膀胱漲裂而離開人世。





據說在第谷臨終前,曾要求刻卜勒用其畢生蒐集的火星數據,繼續發揚第谷行星體系。但刻卜勒是一位客觀的科學家,要走自己的路。他的理想是:對當時並存的托勒密、哥白尼、第谷三大天文思維體系進行一次徹底的檢驗。接收了第谷的火星資料庫以後,刻卜勒本以為火星的軌道不出幾個月就能被計算出來,不料,這一算就是八年之久。八年多的歲月,終於使刻卜勒得出了托勒密、哥白尼、第谷三個模式都不正確的結論。







【刻卜勒】

刻卜勒是一個基督徒,相信上帝,也相信天堂。他認為天堂是完美無瑕的。火星在天上運行,是天堂的一部分。

宇宙間最完美的幾何結構是圓球,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天體一定是在圓形軌道上運轉。刻卜勒雖然懷疑托勒密、哥白尼及第谷的學說,但又很難不接受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但他實在無法使第谷的數據與火星的圓形軌道相吻合。刻卜勒認為二者必有一錯:不是第谷的數據有問題,就是圓形軌道不對。雖然刻卜勒不欣賞第谷的為人,但對其數據卻頗具信心。

刻卜勒問:火星的軌道可以不是圓形的嗎?





他於是假設火星軌道為未知數,但仍然把地球軌道定為圓形,離太陽的距離整年365天(實際為365.26天)恆定不變,將其定為一個天文單位(AU,astronomy unit,地球到太陽的實際距離,到十九世紀才定論,現代平均數值為149,598,000公里)。





以AU為尺度,地球在圓形軌道上的位置,很容易計算出來。譬如說,以1602年1月1日為起點,地球每天走360∕365度,365天走完一圈(360度),1603年1月1日,回到起點,重新出發。當時已知道火星繞日需用687天,也就是說,軌道上每個位置687天重複一次。火星每個地球天運行360∕687度,速率是地球的53%,換言之,地球走完一圈,火星才走半圈多一點,而火星走完一圈,回到起點,地球已走了1.88圈。





在這687天裡,地球每天的位置是很容易算出來的。除去陰天和火星在夜裡不出現的日子,每天可以從地球量到太陽與地球之間、地球與火星之間這兩條直線所夾的角度。火星在軌道上的每個點要從地球量兩次,也就是說,1602年1月1日量一次,687天後火星回到原來位置時,於1603年11月18日,在不同的地球位置再量一次,經過計算,才能取得一個三角的「一角兩邊」,確定火星在1602年1月1日的位置。而要把火星在687天中每天的位置都量出來,至少需要兩個687天週期,也就是3.76年。





刻卜勒利用第谷留下的資料,加上他自己在1602到1604兩年間蒐集的、我認為是第二個687天週期的新數據,推算出火星在太陽軌道上每點的位置。在那尚無對數和計算尺的年代,這是一項極為繁重的計算工作,更何況刻卜勒要求的精確度要到小數點第六位。





在1604到1608這四年緊張計算期間,像第谷一樣,刻卜勒在1604年也發現了一顆位於蛇夫座(Ophiuchus)的超新星。雖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也同時看到了這顆星,但因為刻卜勒為它寫了一本書,於是天文界就把這個榮譽給了他,命名這顆超新星為「刻卜勒超新星」。



【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當刻卜勒計算完畢,用天文單位把火星的太陽軌道逐點標出時,一個漂亮的橢圓圖形顯現了。我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刻卜勒被聖靈充滿,雙膝跪下,從上帝手裡接過了這個天堂的祕密。

以此類推,所有行星的軌道,包括地球在內,也應該是橢圓形的,以太陽為中心運轉。





橢圓程度的大小以離心率來表示。橢圓形有兩個焦點,太陽占其一。當這兩個焦點合二為一時,就成了圓形,以離心率來表示,則為零。地球軌道的離心率為0.01671,很接近圓形,占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第七位,僅高於金星和海王星。反之,火星軌道的離心率為0.09341,將近地球的六倍,占九大行星中第三位,僅次於水星和冥王星。所以,刻卜勒將地球軌道假設為圓形,離譜不遠。他於1609年公布了這個結果,被稱為刻卜勒第一定律。同年,他又發表了刻卜勒第二定律,規定行星在軌道上速度變化的規律,簡稱「等面積定律」。九年後問世的刻卜勒第三定律,則確定了行星的公轉週期和橢圓主軸長度間的關係。





刻卜勒的三個行星運動定律,發現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之前,至今仍然通用。

刻卜勒成功了。有人說他運氣好,因為火星的離心率大,而恰巧地球的軌道又近乎圓形,在地球上測量火星的橢圓形軌道,特別容易。言下之意,如果火星是金星(離心率為0.00677,最低,第九名),刻卜勒就可能接受圓形軌道一說,以後作出火星是橢圓軌道結論的就不是他了。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火星已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轉了四十五億年,別人怎麼量不出來呢?照當今中國人的說法,實有紅眼病之嫌。





才華超群、刻苦努力的刻卜勒,站在哥白尼和第谷兩個巨人的肩上,循著火星的軌跡,揭露了天上第一個最大的祕密,粉碎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思想枷鎖,把火星從圓形軌道的牢獄中釋放出來。他找到的這把金鑰匙,開創了人類現代天文物理的新紀元,為即將來臨的望遠鏡時代,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摘自《我們是火星人?》(天下文化),作者李傑信博士授權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