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覺得台灣這個社會很奇怪...沒有文化的根,沒有中心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不敢表達於事實有益的意見,因為要尊重多元文化與不同風格,即使那風格是無能也一樣。面對問題,不去針對問題解決,卻去問:[為什麼要庸人自擾?](是因為理情諮商法運用的走火入魔了嗎?)或說:[那不然還能怎樣呢?忍著點吧...等等看,以後會更好..]


 


但如果沒有人挺身而出,針對問題,對症下藥,問題怎麼可能會變好呢?為什麼明明知道領袖做錯了,還是跟著他錯下去?而解決問題的基本合作的教養,在政壇上,消失的無影無蹤...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對立與不尊重?咆嘯與輕蔑?為什麼有那麼多不顧大局的自我防衛?真的...為什麼人的靈魂這麼容易喪失自我而不以為意..麻木不仁?


 


我一直在找台灣近幾年來的思想人心變遷,越走越退步的理由,為什麼?那麼容易被理論與口號的理想所騙?而不是真正去看事情的結果?想像出來的困難,要等你去努力過後,才證明那困難是存在的。阻礙因素究竟有多困難?有難到連做的智商和意願都沒有嗎?連做都不做,跟做不到,是兩回事!!


 


也許忍辱負重是一種美德,但我深深的不明白,[如果問題能解決,為什麼還要忍辱負重?]為什麼不是對的事情,去做就對了!


 


今天看了這則新聞"心中不只是嘔".......媽的!我的意見跟他們一樣!我找了半天的答案,原來又回到原點,當初我想的並沒有錯。但為什麼,有人就是會看不到,又輕視地加以反駁呢?....


 


 



行政院長劉兆玄宣示以振興經濟方案達到「打造厚實中產階級」施政目標,不過,社福學界普遍認為,只有振興經濟的思維恐怕難以達到目標,甚至還會擴大貧富差距,政府應該全面檢討稅改政策,加強托育和托老等社會福利服務提供,才能真正支持中產階級家庭。


 



長年研究貧窮議題的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認為,台灣還沒有出現M型社會的嚴重情況,中產階級仍普遍存在,因此行政院施政並不需要鎖定「厚實中產階級」為目標,反倒應該重視「社會分配」的問題,包括減少高所得者在賦稅中不當得利,同時讓中產階級和貧窮人口在經濟發展過程也能分享成果。


 



社會福利學會秘書長呂建德雖然肯定行政院重視中產階級流失的警訊,但他批評,目前政院作法只是流於口號,尤其優惠房貸、育嬰津貼等政策,仍僅止於花錢解決的政策思維,並無法真正解決中產階級的困境。


 



他建議,政府未來必須強化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配套措施,提供支持雙薪家庭的政策,包括托育與托老等服務,才能真正達到厚實中產階級的目標。


 



呂建德強調,行政院未來希望振興經濟達到目標,事實上,台灣經濟早已經不是七○或八○年代的產業結構,新內閣強調、陷入振興經濟迷思,未必能達到經濟成果共享的分配效果,反而更可能擴大貧富差距。


 



呂建德舉瑞典芬蘭等國為例指出,北歐國家不再迷信經濟成長會帶來整體社會財富的雨露均霑,轉而重視租稅的重分配效果,以及加強社會投資,包括福利服務工作,反而更能達到社會穩定發展。


 



鄭文輝則指出,劉揆施政方向雖然重視中產階級的流失問題,但是必須進一步探討流失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他建議,未來應全面檢討現行所得重分配政策,針對中層階級更要重視就業的安全感,建構完整的社會保險制度,同時檢討租稅制度,才能突破中產階級的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