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我想跟輔仁每天讀一點點經文。不知道為什麼...?可是,昨天我隨意瀏覽經文時,有一股強烈的感受,從我的心中化成一股不可動搖的力量。那股力量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跳脫出,束縛我的觀念。信心闖入我的胸懷。


 


人不能用肉眼見證的事,不見得不存在與不真實。看不見的人,就讓他思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真理就是,主動為善的力量。


這種力量,貫穿一切、豐富而有彈性、使毀損的得到修復,凋零的獲得滋潤。這種力量,必須是藉由自己的主動性而得到,不是別人或神明能給的。


 


我很喜歡一句話:後結構既是處理「時代」「歷史」,就不可能同時處理比「時代」「歷史」更無限大的事物,諸如「永恆」「上帝」,以及上帝在永恆中安排的「救贖」。後結構處理歷史與時代時,其自身一樣被歷史與時代所受限。


 


今天不管處理文學批判的人,是如何的發覺某聖經經卷絕非古老相傳下來的作者與年代,都無法據此推翻「聖經是上帝透過聖靈,讓人書寫出救恩」的信仰。既然聖經牽涉到「上帝」「聖靈」與「超越時間歷史時代的救贖」,它就已經遠遠超越人理性所能理解,是需要用信心去回應的範疇,也因此,它就不是後結構方法可以硬性處理的範圍。


 


後結構提醒人面對各類觀念時不宜太過想當然爾,也不要對人類的理性太過篤定,他提醒基督徒應常常反省自己「言說上帝」「言說正義與愛」時的時代處境,不要以有限的語言去固著那比語言本身更豐富的事物。


 


 


這些想法,是我基本上對待宗教的態度。


我不想樹立任何是非,因為唯有靈性的眼睛能看得見實相,靈性的行為是真正的修行的果子。凡是紛爭,都非屬乎神的。


 


像是佛道之爭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72804857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72606830,通靈是否是一種邪思邪見呢?我覺得不盡然,要看情況。但當然佛教的考量也沒錯。http://www.a112.com/6u.htm


基督教裡頭也有很多爭端。比如一神論,許多人認為這算是間接輕視了很多其他宗教的存在。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11509308


 


這種情況下,人的信念與立場,變得互相對立而混淆。越是不和諧的社會,人類感受真理與愛的能力就越弱。


 


究竟,有沒有人能從對方的宗教立場作出發點去思量?去看見祂們宗教裡面的偉大先賢,留下的偉大足跡?靈性的榜樣,不是能跨越任何宗教的嗎?--------我期許自己能往這樣的路上前進。因為,真實的東西,不會變質、扭曲。這是真理的特性。


                                                                                             


 


***************************************************************


 


詩篇:103:14~18


 


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


經風一吹,便歸為無有。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


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祂的人,從亙古到永遠。他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


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約,紀念祂的訓詞而遵行的人。


 


**************************************************************


 


 


四書:中庸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已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賭,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