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階段-從道德情感到靈性情感


 


治療師:所以,心靈醫治運動指出:能不能有向神性臣服的更生經驗,是宗教人與道學家的區別所在。這些運動健將常說一個故事,內容是有人夜行至懸崖邊時,失足滑下,還好他抓住一個樹枝,就使盡吃奶力氣翻爬至樹幹上坐下,死守不動,可是樹根開始鬆動,他後悔當初不去練攀岩技巧,所以心情很絕望,認為自己死定了,死守也沒有意思,乾脆撒手跳下去,結果竟然安全降落,原來這顆樹只離地三丈而已,他樂得學起印地安人給大地一個深情之吻。


 


這故事的啟示,是在說當你跌入生命低潮時,絕望的潮水自會衝擊你自己那堵假堅強的心靈死牆,突然間,過去一生保護自己的所有粉飾措施,好像都付諸東流水了。此時,不要用道德碎片的硬化劑來填補裂縫,那種自我倚靠的驕慢太辛勞了。不妨改用看日本劇那種感動的柔和心境,來棄守自己那道頑強的自我保護牆,讓「神性大地」承受我們所有的原始罪惡和道德糾結的情緒石塊。


 


也就是說,只有你完全放棄自我炫耀的意識,不再為了維護理想的完美形象,陷入自傲與自卑的惡性循環。你才能有勇氣走入內心的黑夜,承認自己的軟弱,就能發現聖靈對你的無條件接納,浸沐在上帝恩典的喜樂之中。


 


法師:心靈醫治運動這一點,跟淨土宗的主張很類似。因為,淨土宗也是強調眾生若是能承認自己處在罪惡深重和煩惱熾盛的凡夫位,便能發現沒有任何罪惡煩惱,可以阻擾阿彌陀佛慈悲攝受一切眾生的本願,然後就能打從心底把罪過的估算心念,轉變成感恩的念佛心念。


 


此外,佛法還有注意到另一點,修行就是不要只用道德意志去強制執行各種戒律,還要有禪定和觀慧的心地訓練,才能徹底停止天理和人欲的爭戰,自然放下很多道德意志克服不了的心理執著,並且進入一種自由而開放的「心地大休息」狀態。在這種鬆弛的心境中,我們能很自在地觀察所有心理抗拒的出現和離去,並超越主客二分的人為界限,得享萬物一體的寧靜意識流。


 


治療師:這的確是很圓滿的健康狀態。但是,弗洛依德對此有個質疑,因為他朋友很遺憾他沒有重視宗教情感的真實起源,不知道宗教情感是一種「海洋的感覺(oceanic feeling)」,在其中,所有人我的界限都消失了。他很納悶為什麼這麼多人有這種感覺,他認為要研究一下這種感覺和嬰兒期與外界合一的自我感覺有什麼關係,因為嬰兒的早期存在是一種與母親共生的一體感,什麼事都有求必應,這種本能的快樂真是「凡人無法擋」,誰要去獨自面對陌生且頗具威脅性的外界呢?


 


所以,他推斷海洋情感的角色是要尋求「回復至無界限的自戀主義(restoratioa of limitless narcissism)」,也是尋求宗教慰藉的第一步,試圖拒絕所有威脅到自我的外界危險。因此,他奉勸那些想要退回到嬰兒期原始心理狀態的人,多想一想德國美學家席勒(Sch-iller)的詩《潛水鳥》裏頭的一句話:「讓他在斷氣之前,盡情歡樂于玫瑰色的光輝下吧!」


 


法師:這真是弗洛依德的遺憾。佛法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斷除自我的貪戀,怎麼可能會讓涅盤成為一種「沉浸在子宮羊水裏的幸福狀態」。其實,這種海洋情感的宗教體驗,可以在《華嚴經》的「海印三昧」中得到印證。由於東方文化肯定人人都有真如本覺,也都能享有「自覺天地與我同根」的天賦權利,歷代以來也不乏高僧大德證悟到此「海印定中一時萬象炳現」的境界,所以海印三昧講的東西,粗淺來說可以是海洋情感。但是,為了預防虛假雜染的海洋情感當家作主,必須要滌除所有情生智隔的妄境,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回歸到「性海湛然」的「證悟世界」。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妄盡還源觀》的說明:「雲海印,真如本覺,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起信論》雲,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為海印三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