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週上課的收穫是


一、陪伴就是傳達了解與同在。這要做到[立即性回應]。


立即性回應有三種面向:


1.情感反應。(跟對方的情緒與感受同在)


2.簡述語意。(表示了解到的狀況)


3.歷程性的變化。(表示來談者的身心狀態的歷程性變化)


 


原則是:


1.將他的問題具體化後像鏡子一樣,回應給他,做直接的描述。


2.要核對自己聽到的跟對方說的是否一致。


3.不要預設對方知道自己"要"什麼。


4.回到他每一個為難下,"在乎"的是什麼?再詳問狀況。


5.找到自己最容易貼近對方的方式:認知、情感、行為或是需求。


(目前是認知。)


6.跟對方的感受同在。


7.明白自己回應的意圖。


 


-----------------------------------------------------------------------------------------------------------------------------------


 


在這一堂課之後,我開始去學習陪伴我的家人,感受他們在乎的心情;學習在溝通的時候,把自己了解到的部分傳達給他們,讓他們知道我了解了。


偶爾,我還是會很沒有耐心,覺得他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重點,就開始說出我已經看到的方向。


我發現,這是因為我看不見他們的內心深處;


但我想再多看到跟體會到,跟他們的心情同在。


 


慢慢的,我進步了。我比較聽得懂,別人在乎的是什麼。在紛亂的資訊中,理解到他們想得到的。在別人的痛苦跟恐懼中,我感受到他們的掙扎、怯步跟迷惘。


以前,我會不知道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後,下一步該做什麼?蒐集什麼資訊?


現在,我感受到別人的情緒的時候,我只是覺得,我懂他的感受,也看見他在哪裡了。


 


然後,我想把我看到與體會到的東西,回應給他。


把自己的了解變成一種接納與陪伴,而不是僅僅是提問與討論。


之前,我之所以沉默,有一部分來自於,我並不夠勇敢去表達,自己同理後,所了解到的他們,跟真實感受到的每一個面向。


結果,就變成在對方的狀況中打轉,繞不出去。但如果我勇敢的把我旁觀的角度所看到的東西,同理的說出去,我相信,那才會促進新的覺察。


 


這堂課,讓我深深的發現,人類的思考,其實很容易聚焦在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上面去跟人互動;


卻忘了,在溝通時去跟對方探討,自己了解到的東西是什麼?自己瞭解對方有什麼感受?


 


也體認到,溝通的時候,要多相信別人一點。在他說他不知道的時候,他是真的不知道;在他說絕望跟一籌莫展的時候,他是真的不知道方法。


這些,是真實存在他的世界裡面的東西。


 


可是,溫暖、堅定的陪伴,會使人重新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的,是重要的;這種心情,會使人有動力去努力,去看見生活的希望;會覺得自己可以有力量,去通過困難。


也許然後,就會慢慢知道怎麼辦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