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自己(保持距離或討好)才不會受傷---這個邏輯是錯的;以為就可以免於傷害嗎?
討好的目的與影響?正負面?
保持距離的目的與影響?正負面?

一直思考別人或思想,或沉浸在教育裡頭是[逃避自己]。
這樣的心理機制無法讓自己的問題呈現(感覺或行為)出來,停留在意識層面----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潛意識更深的地方。

內省:跟自己的受傷保持距離(看見)才能變得客觀。
例:如果放開堅持會如何?---------會看到自己是如何定義自我價值-依附於外在的。

**不是用解讀來為自己解套,而是進入到內在深層才能鬆動。


對自己想要的很真實的看到,才能夠很穩固。
<發現並承認自己的想要>
重點不是別人的決定與狀態,而是自己在乎的是什麼。


[不受波動]---自己的感覺要夠穩與清楚,你才有能力去處理外在的世界跟非理性的人,你不起煩惱才不會被困惑,可以看得透澈跟發揮潛能,不是產生破壞而是催化。

你真實感受到彼此的感受,才能看見真相而不起妄念,停留在事件的表相而固著。

知道的層次:
1.[因緣俱足],親身親證---自己的親身體驗與經歷所了解到的,才是知道。
2.從別人身上挖到的經驗---知識上的知道。

孔夫子說:[聽其言,觀其行。]察看自己的矛盾與認識自己,也就是在這個地方。

*真正的禪師只會在因緣俱足的時刻去傳道與指點別人。

你是親證的知道?或[自我暗示](你的預設跟猜測)的知道?

自己去找答案比較好,別人的答案不一定是你的,有時候還會起爭執。


Inception-我怎麼跟自己說?

我是個認真的人...
我是個墮落的人...           觀察自己的感受是排斥自己接受到的暗示?
我是個漂亮的人...           或接受別人給予的暗示?
我是個不務正業的人...
我是個規劃後執行力強的人...


言語->感受->自己對待自己的方式。(言語引起的感受,就是自己對待自己的方式。)

愛,會被我們所使用的言語,言語所傳遞的力量與感受所遮蓋。
(謹慎用字)

我們在溝通相處的過程當中,種(Inception)進去的東西才是力量,這是為什麼我們能夠跟個案一起成長。因為我們去種的是愛與希望。

真誠一致:體貼到自己跟別人--看到彼此的狀態。
技巧與策略:未看到彼此的狀態,所以方法或許對,但方法只能處理意識表層上的東西,無法進入問題的本質,在根本上做處理。(治標不治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