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神世界並非常識的世界。這就是為甚麼我想進去。我想把表象的世界掀開,看清楚裡面的東西。我的願望充滿危險,但我卻相信我會找到窄門進去。

========================================================

心理健康的問題觀
Bio-psycho-social(形下)及Spiritual-existential(形上)
Predisposing(使預先有傾向(或意向)—Precipitating(使突然發生;加速;促使)—Perpetuating (使永久存在;使不朽)
人在促進心理健康上的自身能力
INSIGHT(洞識)—從認識自己開始
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宇宙萬物的自然法則—自我反思
精神醫療在促進心理健康上的方法
個人—伴侶(兩人)—家庭—小團體—社群(醫院)—社會—文化—靈性
身體治療—心理治療—靈性治療
教條主義(昔日的正統論)—折衷主義(今日的正統論)—多元論(Leston Havens ; Paul McHugh & Philip Slavney)—整合論(Edward Hundert ; Eric Kandel)
精神科醫師必得去細細思索心智和身體的關聯,以解決他看到的每位病人的臨床問題;他必須注意到有關價值觀的提問,不管何時當他決定某個病人在生病後是否痊癒,或是否某特別心智活動的障礙是疾病的某種徵象;如果他可以充分反思,他就必得檢視人類知識的效度與限制,透過他所賴以了解他自己及他的病人的諸方法手段來獲取,而同時可體認到那些病人當他們太過倚賴這類知識的方法時,如何會被欺騙;最後,因果問題是如此堅定地強加在他的注意上,以致即使是最不世故的精神科醫師也覺察到常識在這裡都無法派上用場。然後,不管他喜不喜歡,精神科醫師就得面對許多有關哲學的中心課題。




===============================================================================================





何謂社會工作?
十九世紀英美進入工業社會時,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個人關懷為基礎,幫助窮人的個案工作,也可以是一種藉著社會改革,處理貧窮問題的社會運動,因而社會公作主要關注貧窮、疾病、失能、孤獨、受歧視與受壓迫的弱勢族群的需要,並增強其力量,以促進人類福祉為使命。
後現代主義的敘說與行動研究對於精神醫療社工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敘說治療與社會工作核心價值相呼應:
敘說使我們從習以為常看待病患失功能轉到認識案主強項及適應潛能,且相信人們是自己獨特生活的專家,有權力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
「外化」挑戰了將問題置於個人病態的假設,也讓壓制個人的隱藏社會力量得以現形,解構了深層的權控力量。
案主是「受制於社會力」的角色,幫助案主離開自己是「有問題的人」的角色;工作者從「協助案主打敗問題」到「促發抗拒壓迫者相互連結」而形成一抗拒者的社群。
行動研究的批判和解放精神與社會工作專業相符合:
行動研究探索個人與社會兩領域之間的關係,經由社會互動的過程,促發日常生活及實踐情境有所改變。
研究者和案主基於協同解決問題的關係朝向既解決問題又產生知識雙重目標的研究取向。
批判與覺醒
醫療模式的去人性化在於將病患視作一種「診斷」,而非一個「人」。
啟動力量取向的社會工作:透過行動以及對於行動作反映的循環,發展批判性觀點並挑戰內化的、外在的壓迫,藉由行動與權力的分享,增加個人控制力,與被壓迫的個人與群體秉持夥伴關係,努力創造屬於他們的社群,維護案者的尊嚴與社會公平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