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ohayoo.com.tw/%BB{%C3%D1%BA%EB%AF%AB%AFe%AFf.htm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佛洛依德以精神分析的觀點來闡釋及治療精神疾病,認為精神疾病導因於心理的問題,是潛意識心理防衛機轉運作的結果,使用「心理分析」來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以治療精神疾病。


 


公元  1950~60年代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情緒穩定劑、安眠鎮靜製劑等陸續發展出來,許多精神疾病都能夠有效地以精神治療藥物改善病情。透過精神藥物可以治療精神疾病,則單單以心理因素顯然不足以解釋所有精神疾病的機轉,部份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病、躁鬱症、妄想症等,使用精神藥物治療的療效,甚至遠優於單純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某些精神疾病是導因於腦部功能失常,即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真正的病因是體質性的,而環境壓力、個性與心理差異等,只不過是促使精神疾病發作的誘發因素罷了。因為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導致的神經功能失調,並無法以簡單的抽血檢驗或電腦斷層掃描影像等檢查出來,有人就以「功能性精神病」來稱呼之。


 


現代精神醫學的觀點 


 


 現在精神醫學以全人醫療的觀點來闡釋精神病理,分別從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不同角度來探求精神疾病的原因。多數的人均明瞭人的精神狀態與情緒,深受環境壓力與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但是因著對生理學與醫學的不熟悉,大多傾向於將精神疾病歸因於單純的「壓力太大」或「刺激過度」,而忽略了隱藏在背後的體質性因素。 


 


 生理的因素精神疾病可能導因於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所引發的腦部功能失調,已如前述。至於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到底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是精神疾病的因還是果?醫學上已有初步答案,導致神經功能失調的原因可能是「體質性」的,也就是源自於突變或遺傳的染色體基因異常。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產生的精神症狀也不相同,例如:精神分裂病與多巴胺(Dopamin)的失調有關,憂鬱症則和五色氫胺(Serotonin)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失調有關。這些體質性因素的改善,並沒有辦法單靠人的意志力來達成。 


 


心理的因素人的個性會影響情緒與精神狀態,是無庸置疑的。天生樂觀的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緊張悲觀型的人,卻是一點小事就雞飛狗跳。某些事情令人有苦說不出,某些事卻又是不吐不快。有人用「打罵」來表達愛意,有人默默地耕耘付出。但是幾乎是每個人都有鑽牛角尖想不開的時候,「心結」的特徵之一是「剪不斷,理還亂」,不能奢望三言兩語就可「驚醒夢中人」。 


 


社會因素我們處身的社會實在有很多的令人不滿意之處,而每天的社會新聞,似乎不斷提醒我們社會環境的醜陋。來自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人際關係的種種壓力,在在逼得人喘不過氣來,焦慮失眠是現代人的家常便飯。青少年的課業壓力、認同障礙與行為問題,成年人的工作、休閒、感情、家庭與婚姻生活負擔,中年人的更年期調適,老年人的落寞與安養問題,幾乎人生每一階段都有壓力。


 


診斷與治療


 


精神症狀本身是非特異性的,患有某些精神症狀並不等於罹患該精神疾病,況且人的精神狀態本身具有多變的面貌,精神障礙的原因是多重的,所以,如果懷疑自己或是周遭的親友可能疑似精神障礙,應盡快就近接受精神專科醫師的診療,切莫諱疾忌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徒然延誤病情。


 


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必須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仔細評估,確定診斷之後,才能真正對症下葯,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失眠就喝酒或服用安眠藥,只求解決一時的痛苦,而不願接受適當的精神醫療。大多數的精神疾病,若能及早就醫,接受適當的肌體治療(包括藥物治療),並視實際需要合併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婚姻與家族治療等,通常都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目前精神衛生教育仍有待加強,許多人對精神疾病存有錯誤的認知,甚至覺得罹患精神疾病是不名譽的,因而有不必要的罪惡感,希望本文能提昇大眾對精神醫學的正確認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ga 的頭像
    Omega

    世界的變形與內聖外王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