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道為什麼,上課那天的心情有點毛躁,所以帶著這樣的感受去上課 我感受到自己習慣與他人隔離 其實不大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是想法 因為 不大確定對方的狀態是什麼 會回應我什麼? 在課程的一開始,威浩老師帶著我們放鬆 但我其實完全不在情境當中 我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感受的時候 是放鬆不下來的 也許,很多人都是因為這樣不了解自己,才變得緊繃、沉默、或是防衛 就在這個身心狀態下 我開始進入課程的活動裡 首先,我必須說,在這樣不懂自己感受從哪裡來 或是自己有什麼想法的時候 威浩老師的溫柔,好像只有讓我更感覺到隔離 (不是針對老師,而是發現到自己在這個情境下的反應) 而並不是一種親近的感受 於是我發現了重大的秘密! 被了解,自己了解自己 是一個放鬆的核心! 親和力有時候,無法使自己或是別人感覺到好一點 我覺得這讓我體會了,為什麼有時候我想關心別人,表達友善 但是對方卻不感覺到的原因~ 原來,就是這種感覺阿! 雖然對方很友善,但是並不是跟自己同一陣線的 這增加了我對一個判讀對方狀況的知識^^ 那麼,怎麼跟人同一陣線呢? 怎麼做到了解呢? 今天的活動裡,我很感動的一件事,就是有關肢體語言的分享 正確表達非語言的訊息的默契與了解 這真的是一個使別人敞開心房很重要的關鍵呢! 我最感動的地方,是語調跟表情 威浩老師問得很細微 所以感受跟覺察也特別不一樣 這使我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自己 我有什麼動作? 我有什麼表情? 我做了哪些動作? 我形成給別人什麼印象?-------------(重點~) 使別人對我有什麼感受? 使我印象深刻的是 "他做了什麼,是什麼使你感受到,對方是對你專注的?" (點頭、身體前傾、語調、表情..) "他做了什麼,是使你感覺到自在的?被接納與尊重的?" "他跟你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使你們選擇彼此去聊天?" 這讓我去思考,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表情是什麼樣子呢? 尤其是面對衝突的時候 我的語調讓對方有什麼感受呢? 我從來一直覺得,也習慣 要先跳過情緒把想法說出來 可是,在這個活動當中,我真的體會到 使一個人開口與坦誠自我的"溫暖"、"平和安定"、"真誠" 原來能如此自然的使人開口! 在同學分享"熱忱與真誠"的差異時,我感覺到自己全身開始放鬆起來 因為 我發覺,原來我常常是用熱忱跟人相處阿... 了解此點,我就開始放鬆起來 熱忱是自己的步調與心情,是在自己的脈絡與背景當中,去成為一個給予者 但真誠,卻還可以停下來,去進入到對方的脈絡與狀況之中 去注意到他真正的需要,跟他同進退 我覺得這個感受和這份理解 讓我明白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自己的付出,帶給別人的感覺是什麼了 我覺得心情好很多 之後,在聊天的過程裡 明陽先生提到的"平常心"、"無我"、"不預設立場" 以及他輕鬆、緩和平定的語調 都讓我感受到在態度上是很容易放鬆別人的防備或是焦慮 覺得很舒服,很好親近 其實我在跟他聊天的時候 我有注意到他的表情好像在思考什麼 但我沒有問 我有感受到共鳴, 但並沒有特別感受到被專注或是傾聽的感受 可是 他的溫暖卻很明顯而閃耀 之前我一直很納悶 如果我的來談者很悲傷、很憤怒,或甚至是很絕望 我到底該怎麼回應他?? 今天,明陽先生溫暖的榜樣 讓我見識到 一個人在使用非語言訊息表達出心中某個對人類理念的時候 那份善良與正念,所散發出來的溫暖與光芒 就是最好的回應 讓一個人在你身邊的時候,感受到希望 那才是真正的力量! (之前跟他聊過天,他在前一段婚姻當中歷經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折磨與創傷 所以他的平淡、無我、平常心,我由衷的感到欽佩與折服!) 接下來,宗成老師開始扮演角色,我們當諮商員時 我發現 你怎麼知道他真正的需要是什麼?並不是第一個應該要去思考的問題 而是去回應他,"我了解他的狀況到什麼程度" 怎麼站在他的心情,他的認知,他的背景跟脈絡之下 去看見他的世界,去看見他的狀況 之前,我一直以為 表達了解的詢問,溫和的態度,就是一種同理 但做過練習後讓我發現 去詢問一個人的感受,或是想法 即使再溫和,並不會讓人感受到那是一種同理 反而有可能讓一個已經具有防衛心態的人 覺得要去曝露自己,是一種風險 威浩老師停下來問我們 把角色的台詞默念三遍,想像自己就是他 然後,自己有什麼心情? 我感受到的,是"根本沒有人注意到我的表現,我只是盡我的本分,還瞪我!?心中有鬼!" 這是一種委屈,價值觀的衝突,不接納 可是卻用憤怒跟無所謂,我不在乎的態度說給別人聽 實際上,真正的感受是,委屈,不公平,奇怪 威浩老師又問我們 在來談者的角色問, "老師,同事怎麼樣我不在乎,只是我覺得很煩,老師你覺得上班像他們這樣對嗎?你都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我們聽到他這樣說,心裡對他有什麼感覺? 很多同學都回答 我好像沒有同理到他,覺得很自責...之類的話 我好驚訝阿....因為我完全沒有這種感受 (我不好意思在公開場合說...) 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只覺得 "他不是真的想要聊這個問題",我感覺。 對吧~他們就是都在混吧~ 現在職場就是這樣哦!賣力的人都要被排擠,真是世道黑暗阿~ 我反而覺得 他不是真的想討論,(他是想尋求認同) 這是我的感受 他反而問我,"你都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我偷偷心裡覺得 我問你感受跟想法,你都不說 是誰沒回答誰的問題ㄚ??... 但我相信,這種表達裡面 有著對世界很深的難過跟埋怨,還有失望跟恐懼 才會變得講話這麼刺~ 最後,以第一次同理心的練習而言 我覺得我自己的收穫是 我做"探問"比"同理"多,not good~ 我該做的,應該只是去重述他告訴我的狀況 彼此核對 當我的回應讓他明白,我是真的看見他的處境的時候 相信,他會對我敞開心胸^^ --------------------------------------------------------------------- 自由命題 本週,哦,應該說這三天 我已無比的速度展開,對我的朋友進行同理心的練習 效果很好^^ 我給自己三顆星~~~!!! 因為 我從頭到尾,只有簡述語意、探問(澄清)跟同理 沒有給任何建議 沒有給任何評價 我發現,我真的漸漸進入到他的世界裡 活在他的感受,他的想法,跟他的反應之中 而不是用我的世界跟我的方法 去跟他溝通 這整個過程,就因為不斷重複跟探問(澄清) 狀況變得越來越鮮明,越來越清楚 然後,我沒有說話 但是他自己察覺到,在他自己的世界裡 原來他自己怎麼面對問題 怎麼處理他的情況 他看到了 然後他跟我說 我覺得我要再多了解對方的想法跟感受 然後我們才能走到產生出共同的價值跟目標這條路 他澄清了他的期待 之前,我一直覺得他的期待很難抓住... 因為他有很多的感受,是想走保險路線的,是不安的,是不懂的 那時候我不懂得如何運用同理的技巧 總覺得,跟他有些無法形容的距離 當時,我只會解釋整個狀況的問題是在哪裡? 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為什麼這個回應不行? 都聚焦在事件上 給予表象上的溝通技巧,比如,"定出共同(識)規則" 話說也是有救到他啦 ... 可是,直到這一次 我才真正的覺得自己有做得比較好 雖然是以探問+同理居多,純同理還是可以多一點 可是我很高興 我覺得自己有開始掌握到 老師說的"問題的架構" 我分辨的出來什麼時候他在回答他的 感受、認知、行為反應跟內在需求 以前我一直以為這四樣東西,好像差不多 但我現在體會到 每個人的模式真的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樣 可能我們會有個社會觀感的印象 悲傷,好像就會低落 不一定 有人悲傷是去找人傾吐(行為) 認知上,悲傷時就要化解孤獨 內在需求是,需要愛、被接納跟被了解 也有人只想要一個人靜一靜,躲避有人在的壓力(行為) 因為他不想要被別人看到自己難過的樣子(認知) 他的內在需求是,自尊。 這很深刻的讓我明白 要當諮商員,一定要"客觀"。 客觀的陪伴著來談者,忠實的呈現他的世界的原貌是什麼。 這樣,之後他的覺察才是他自己的東西 而不是我告訴他的東西 他才能自主的去做出抉擇。 最後,我發現,進入到別人的世界,站到別人的背景脈絡,感受認知反應裡 讓我感受很好^^ 我覺得,能夠被別人認為,我了解他的狀況 讓我覺得我比較有歸屬感 也比較知道怎麼去生活 這幫助我非常非常得多 我覺得,我進入到生命的過程裏面 而不再是面對一個目標乾著急^^ 我長大了 秋水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