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演講影片和文字紀錄,都可以清楚地在香港嘉道理農場的網頁找到:
http://www.kfbg.org/kfb/introwithreport.xml?fid=167&sid=342
http://satish-taiwan.blogspot.tw/
# 每個時代有他們的理念,通常用三個辭代表。Satish Kumar 提出永續時代 (age of sustainability) 的三個理念:土壤、靈魂、社會 (soil ,soul , society)
# 土壤擺在最開頭,因為我們都忘了,我們來自土壤,我們也會回到土壤。對 Satish Kumar 來說,土壤也代表了整個自然世界。
# 我們不是自然世界的統治者,我們就是自然 (we are nature),所以,我們對自然所做的一切,就是我們對自己所做的行為。(what we do to nature, we do to ourselves)
# 地球是具有靈性的 (earth is soulful),我們也是具有靈性的 (we are soulful)。所以照顧地球和照顧我們的心靈是相互關聯的,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就無法照顧土壤和地球。
# 我們的靈性正在沉睡 (dormant),Satish Kumar 用了一個比喻,有個印度哲學家曾對他說,藝術家不是一種特別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家。(artist is not a special kind of person, but every person is a special kind of artist),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一位偉大的領袖,成為甘地、甚至成為佛陀。
# 我們都太專注在我們狹小的認同中。Satish Kumar 提到他徒步八千里時,他沒有設想自己是任何身份,只把自己當作一個「人」,要去見其他「人」。(I am going to go as human being and meet human beings)
# 當我們擁有一個大的視野,我就能夠欣賞各種「差異」(diversity)。
# 我們也需要各種「差異」,沒有差異就沒有聯合 (without diversity there is no unity)。但是差異不是分別。(diversity is not divisions)
# 遊客:總是抱怨。朝聖者:總是慶祝。(tourist: also complain; pilgrim: also celebrate)
# 因為有你,才有我。(you are therefore I am; earth is therefore I am)
# 讓我們潛在的領導力重生 (resurge)。
# 如同甘地所說,成為那個你想要看見的改變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be in the world),讓身體和語言可以合一 (integrity of body and word),然後才有力量去溝通。
# 自然是慷慨的、沒有歧視的。
# 自然就是自然。
# 從在倫敦政經學院演講時的經驗,提到經濟學(economy)和生態學(ecology)的關係。兩個英文字的字源都是「家」,指的不僅是個人生活的家庭,也是整個世界。生態學指的是對於這個「家」的「知識」,經濟學指的是「管理」。
# 提到在不丹的經驗,他們提倡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 我們要教育學生「如何生活」(how to live)、「如何快樂」(how to be happy)
# 大學畢業後,不要尋找一個工作,要去創造一個工作。
# 勞動者的尊嚴。(dignity of manual work)
# 要教育年輕人去創造事物。(to teach young people to create things)
# 教育年輕人如何感受我們的心。(teach young people how to feel our hearts)
# Satish Kumar 提到在他創立的小小學校(The Small School),廚房就是教室,學各種知識之前,先學會如何做麵包。
# 「自然」是比「佛陀」更偉大的導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