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死去親人的態度,世界各國都不相同。有的流行天葬,讓親人屍骨可如釋迦牟尼割肉餵鷹般的施捨,讓靈魂也隨鷹昇天;有的流行海葬,讓親人死後也能悠遊四海;印度尼泊爾流行火葬後將骨灰掃入河中,讓親人可以隨著聖河洗滌得到解脫;不過,最神奇的還是華人。


 



包含中國、台灣、還有其他所有根源於中國的華人,大家對於死去親人的態度就是再度利用,也就是風水。那是一種很神奇的態度,特別愈是有錢有權的人,對於風水的要求就愈變態,一方面要祖宗用他的死人骨頭與風水寶地來保佑後人,另一方面卻又把親人屍骨種到遠遠的山頭,一年只有清明才去看一次。


 



相較之下,早期台灣農民對於親人墳墓的作法就比較有感情。這些早期的純樸農民,會把死去親人葬在自己的田地裡,每天清晨拉著水牛耕田,農閒之餘就到墳墓邊坐著,一邊喝茶休息,一邊幫親人除除雜草、掃掃落葉,那不是利用,而是懷念與陪伴。只可惜隨著殯葬管理法令與土地分區使用規定,這樣的做法在台灣已經不被允許。


 



然而,這樣的陪伴與懷念,目前在日本與西方國家還是很流行。日本到處都是寺廟,而墳墓區通常就在寺廟周邊,日本人會將死去的親人埋在自家附近的寺廟邊,時時可以過來陪伴,或是有些會將衣冠或屍骨的一部分送到遠處的知名寺廟,例如高野山或京都等地名廟,讓親人得以藉著佛力前往淨土。甚至還有企業在高野山設置祭靈碑,還將之當成企業形象廣告。


 



在西方國家,墳墓區更經常是優美的觀光景點,而且就在市區之中。例如這次記者前往瑞士,在馬特洪峰山腳下的策馬特市區裡,就有個大大墳墓區,整個墳墓區的視野很好,一旁是小河、一旁是教堂、一旁是市區,而另一頭望過去,就是伴著紅葉與白雪的馬特洪峰。


 



與其說這是個墳墓區,倒不如看成是個雕刻花園與溫情故事館,每天從早到晚,都可以看到當地民眾在上班前、下班後,捧著鮮花來到這裡懷念親人,每個墓碑都有各自優美的設計、每個墓地都有各自的擺飾與花卉,有時還能在小朋友的墓地上看到玩具,每個都整整齊齊、乾乾淨淨。


 



↓圖:瑞士策馬特墳墓區,一旁就是市區。



由於馬特洪峰是瑞士最具代表性的山峰之一,這一天在馬特洪峰上,甚至還有不知來自何處、不知哪一國的人,特地上山把骨灰灑在觀景台旁的雪地裡,完成親人的遺願。


 



對於死去親人的態度,有人是懷念、有人是利用、有人是希望親人得到解脫、有人是希望給予祝福、也有人希望可以天天陪伴,你喜歡哪一種?你喜歡自己被怎麼葬?


 


相關瑞士旅遊資訊可逕洽瑞士商務辦事處電話:02-2720-1001,網址:www.swiss.org.tw;電話:02-2717-2788,網址:www.eurosun.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