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寫下的草稿,到今天發現,剛好是可以用來自我探索的理論。



價值:[動詞&洞察當下累積價值。]
價值觀:[外在行為與決策,約束內在情感真實的互動,限定價值而非發揮與累積價值。]

關係在情感而非觀念,當你愛上你討厭的人,這段感情才是最要命的。
當我的價值觀不符合我的情感,就會自我矛盾跟分裂;
當他們對我好的時候,都是沒感覺的,被價值觀關閉掉、抽離。
這導致關係的不確定性,情感與認知在雙軌上。

*----*-*-*-*-*--------------*-*-*-*--------------*-*-*


初級動機:[不帶有對人情感的動機,針對自己的動機。例如:想變得重要,地位+權力,影響力。自由、超越;初級動機驅動自身行為的展現。]

次級動機:[含帶對他人情緒的動機,同情,次級動機驅動"關係建立"的展現。我跟DC只有初級沒有次級,所以不會有交集。我有點藏在工具化自己的角色的距離中,研究心理跟諮商,但我對人真正的感受是甚麼?]

我也想找人玩跟前進,但似乎...他們都前進不了,無法到達目標。我對人有失落感,角色工具化。

*-*-*-------------------*-*----------*-*-*-----------*-*


昨天開始上了李宗燁老師的助人者技巧,他果然是個很會教導的老師!
在我們玩的一個小遊戲當中,(撞球,用來自我介紹。)他問:[你的感覺跟行為模式是甚麼?]

我察覺到自己的感覺是在[等待、旁觀、覺得有點無聊。]
因為我不是主持遊戲的人,而遊戲太過簡單。
但我的行為,是去投入、表現與反應的,也很認真。

但這讓我看見,原來這就是我跟人之間的距離。我一直都沒有辦法移動這樣的角色。
還有,我發現,我並不懂跟人建立關係的技巧,也就是說,我的次級動機其實沒有發展得很好。
因為,我都是傾向用[活動與表現]來跟人相處的。那像是類似玩的心情。
好玩、有趣、新鮮、有見識,就是朋友;不好玩,就覺得煩悶。


也許,這很像是小朋友呢!
我第一次發覺是這樣。
所謂的信任、了解跟尊重等,發覺讀了這麼久,潛意識當中的動機依舊並未改變。@@
天啊...
我覺得這使我落入了被動者的角色當中,根本無法真實的去建造目標!不喜歡自己這樣子。
唯有突破這點,我才能夠真正的找到自己的角色與使命!
否則再多的了解都沒有用處。。。(恨阿..)

我對人,不能再只有好奇跟關心了。
那到底要有甚麼動機,才會真正的找到自己的角色呢?
納悶中。

我想,我應該要在跟人相處的時候,多去感受自己有甚麼感覺,對別人如何產生信任的?如何產生交會的?
這樣,我會找到我自己的吧。

(真沒想到活到28歲,歷經如此多的事,又有了這麼多的領悟;沒覺察到依舊是沒屁用阿@@...)

好!朝如何信任別人與認識別人邁進!
(嗯嗯,我有相信過誰嗎?好像都只是看到對方的天份而已?這意思是,我交的不是朋友,而是藝術品阿!!!!!!這下失算了~~~)

龍貓跟雀貓都只是藝術品..............雪特...好像不該發生這種事耶!~

只不過就在突然間,我忽然領悟到一件事情了。
[我想跟大家走在一起;我想無條件的接納跟了解別人。]
這是我的動機。
並不是為了想要使自己成功或是覺得這正確才如此去做,而是一種單純的感情。
對人的感情。

不想要有否定跟傷害,只是想了解你。沒有想幹嘛,只是無聊看看你。
我覺得,這是讓我快樂的一件事。

另外,我覺得以遺傳的角度來說,我父親是這樣的人,真的,沒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