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that is me~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7%B1%E8%97%8D%E5%AD%A9%E7%AB%A5

 

靛色系小孩是指被視為擁有某種特殊意志力或超自然能力的兒童、少年、青少年。靛色系小孩這個概念最早在李·卡羅與珍·托柏[1]夫婦所寫的The Indigo Children: The New Kids Have Arrived一書中被發表。李·卡羅堅持這個概念是通過與稱為克里昂的聖靈交談所得的。

在大陸曾因翻譯上的錯譯而以深藍孩童的叫法傳播開來。該名稱的部分來源與某個早期研究這個現象並擁有聯覺的研究人員有關,有人聲稱這些孩童顯現出靛色的光芒。

 

環境與進化[編輯]

靛色系小孩運動支持者聲稱,靛色系小孩生來便具有與地球和其他人心理連結的能力,然而由於孩童的溝通能力有限,靛色系小孩們與生俱來的特殊能力( 包含同理心,心靈感應,以及異於常人特別敏銳的感知能力)常常會因為受到來自雙親或是社會的負面壓力,以至於受到壓抑. 因此靛色系小孩運動即是鼓勵雙親對於這樣的特殊孩童予以支持。靛色系小孩的特徵,往往在主流社會或是標準中被認為是負面,但以靛色系小孩觀點卻認為是正面的。靛色系小孩理論的支持者相信,這些特徵也可能出現在非靛藍孩童身上,但是靛色系小孩這方面的傾向將更為明顯。

 

Carroll Tober 在靛色系小孩網站[2] 裡提出了十個靛色系小孩可能具有的特徵

  • 他們是帶著貴族般的氣息來到這個世上的(而且也常表現出來)。
  • 他們有「這不是我應在的地方」的感覺,當看到其他人不是這樣想的時候覺得很奇怪。
  • 自我價值對他們而言不是一個大問題。他們經常告訴父母「他們是誰。」
  • 他們面對絕對的權威(沒有附帶解釋或選擇的權威)的時候會有困難。
  • 他們根本不會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例如,排隊等候對他們而言是困難的。
  • 他們對於那些形式僵化,不需創意的系統感到沮喪。
  • 不管在家中或在學校,他們通常能看到較佳的做事方法,這使他們被認為是「系統破壞者」(對任何系統均不墨守成規)
  • 他們若沒跟同類的人在一起就會看起來像是反社會的。如果他們周遭的人們都沒有類似的意識,他們通常就轉為內向
  • 他們對於「罪惡感」的懲戒(例如:等你爸爸回家看你做了什麼事情!)不起反應。
  • 他們不會害羞地讓你知道他們需要些什麼。
  • 他們可以輕易感應到人類的不正直、不誠實

 

在她的著作中, Wendy 提出了其他幾種靛色系小孩可能具備的特徵.

 

  • 強烈的自尊
  • 對於指定的任務容易感到厭煩
  • 富有創意
  • 很強的直覺
  • 擁有強烈同理心
  • 年紀小時就已經發展出抽象思維
  • 擁有某方面天才或天賦、智力優於一般人
  • 常發白日夢
  • 擁有一雙清澈、早熟、智慧的眼睛。

 

  1. 1.     他們內心的自我意識與價值觀很高,有時亦不會特別的表現出來。
  2. 2.     有些個性是內向的,或用其他方式隱藏自己的性格。以適應暫時狀況,周遭的人不一定有感覺。
  3. 3.     對靛藍小孩來說在一般學校是有困難的,考試對他們來說沒什麼意思,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他們比同學及老師知道的來的多。
  4. 4.     當他們認為是對的事情,即使違反社會規範,任何形式手段無法讓深藍小孩感覺自己有罪。
  5. 5.     強迫式的命令他們無法認同,總是想找機會跟他人分享自己對一些事情的觀念。
  6. 6.     他們具有非常聰明的思維,會發現或發明好的方法,他們怕麻煩。
  7. 7.     體制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且是不好的,並不是說他們就是反社會人格,他們只是想要改善豐富目前生活的狀況罷了,體驗生命的真諦。
  8. 8.     即使是長大成人,有時給人還是有孩童的感覺,愛開玩笑,喜歡小孩及嬰兒。
  9. 9.     若他們真正犯了錯誤,善意且對等的溝通管道,他們是可以接受改變的。

10.他們擁有高度的敏銳與直覺力,和許多右腦特徵,譬如像音樂家、藝術家等等,對於事物的鑑賞力及審美觀非常特別且有自信。

11.他們不喜歡欺騙人,有時候只是他們認為好玩罷了,但他們不會真的去傷害任何人,他們反對任何惡性傷害的欺騙,對自己或其他人。

12.喜歡的事情會持續去做,之後可能會改變,有時候他們的動機行為會使自己感覺良好。

 

一些批評者認為,這些特徵並非獨一無二,在大多數兒童的身上觀察得到,但擁護者認為,這種新型的孩子已經是有原因的前來;最常見的說法是,他們會以某種方式改善世界。這些變化通常討論涉及帶來和平,推翻腐敗的機構,由對抗療法醫學轉向更為自然的替代品的了解。靛藍小孩說是所謂的東西接觸更多的普遍真理,不容忍,理解系統的行為或在與它不相協調。

靛色系小孩有時說具有極端的長壽,但信念源的出生日期不詳。

 

許多討論靛色系小孩文學(包括克里昂文學)聲稱,他們使用高維的信息,給他們的特殊能力。這些能力據說包括清除HIV病毒、先進的天才和精神、和死者說話.....

預知有少部分的靛色系小孩甚至能夠早一步看見未來的影像,但只是很偶爾的情況下會發生。

四月孩童[編輯]

在八十年代初期,相關的現象被稱為四月兒童開始在希臘被報導。希臘記者科斯塔Hardavelas宣布,雅典大學的一些具體表現在19834月出生的孩子不尋常的興趣。該大學說,他們向公眾訪問和調查以尋求他們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有沒有進一步的信息或通知。

Hardavelas製作了有關紀錄片的被訪者,促進認為,這些兒童有很高的智商,心理能力,獨特的夢想和精神體驗。在一個很重要的玩家,在大學內其目標的具體數據的情況下,紀錄片假定的理論,連接一些明顯的異常宇宙事件(行星對齊或過量的太陽活動)。

大約在19834月出生的孩子的猜測是基於信息從一本書和希臘科幻和陰謀論揚Fourakis作者寫的文章。 Fourakis認為,4月兒童,他們的皮膚上標記,而且他們將在未來的按照他的理論的Ellinokentrismos一些重要的作用。

批評與科學查證[編輯]

懷疑論者指出,靛色運動的支持者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他們的理論。靛色文學經常談「大學學習」和「感興趣的科學家」,如羅素巴克利(精神病學教授-科學家)。事實上,巴克利的研究卻指出,支持者「缺乏科學根據。沒有進行過研究。」巴克利也擔心有"破壞性"特徵的兒童們被冠上「靛藍小孩」的稱呼,可能會延誤正確診斷和治療的時機。[3]

支持新世紀運動的父母們在面對這種特殊的下一代時,與其解釋他們小孩其實是發展不全,重障,或有精神疾病,他們往往更願意被告知自己的孩子是靛藍小孩,使用比前幾代更令人吃驚的精神語言,而不願正視可能的負面徵兆。抑制恐懼而寧願相信自己的孩子是靛色系小孩,這可能會鼓勵小孩子的反社會行為。其實靛藍小孩有很多相似的特徵往往可解釋成單純的傲慢和他們自私的個人主義。

靛色系小孩的概念,正如許多人喜歡的占星術,因為它提供簡單的自我答案,而且也提供了一個更令人滿意的關於孩子的心理的結論,比目前主流的描述如 ADHD 亞斯伯格症候群,更深受多數父母歡迎。靛色系小孩不是在心理學領域公認的術語,但一些自稱靛色的文學作者有心理學學位,可能是靛藍概念最近才出現所致。

批評者還表示擔心,認為教育孩子時,考慮到他們是靛色,可能鼓勵孩子們採用如人類的優越性、疏離感、反社會的行為等「另類」超自然的身份。

教育[編輯]

教育工作者,一般來說,多數不支持靛藍小孩設想。但是一些替代教育工作者接受了靛色的概念,並開始探討靛色系小孩的需要。哲學產生共鳴靛色的學習經驗,可能包括教育,多元智能戰略,基於項目的學習,自主學習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商業化[編輯]

自靛色系小孩的說法出現以來,許多的書和視頻出版了,其他的還包括捐贈商業價值,演講活動,和一個一對一諮詢會議費的「靛色父母」的孩子。在「靛色:金錢的顏色」,對Skepticreport.com文章,洛里安德森指出的潛在「靛藍」的詹姆斯特懷曼,該紀錄片作者,靛藍進化概念的商業價值。許多其他商業網站提供出售靛色系小孩主題物品,如書籍和新時代運動的治療設備,以及視頻和其他媒體。

2003年,有關靛色系小孩的電影上映。這部影片總票房已經達到一百一十九萬美元。

在靛色預言商場,一靛色系小孩,Jade,被認為是一個先知,註定要把一些強大的真理帶入世界。這還暗示說,耶穌基督也可能屬之一。

CSI節目系列裡的「The Unusual Suspect」中,一個12歲的姑娘,名叫「漢娜」說自己是一個靛色系小孩。她聲稱開始對她的弟弟被指控謀殺的責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8%E6%84%8F%E5%8A%9B%E7%BC%BA%E9%99%B7%E9%81%8E%E5%8B%95%E7%97%87

 

 

 

 

多动症ADHD比较确切的定义,记载于美国精神医学会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文本修改版[4]ADHD的主要病征是:

  1. 1.     注意力散涣(inattentive)或集中困难(Attention-deficit
  2. 2.     活动量过多(hyperactivehyperkinetic
  3. 3.     自制力弱(impulsive

基于以上三种病征出现的优势,再把ADHD细分为以下三个分类:

  1. 1.     注意力散涣主导型(mainly inattentive
  2. 2.     活动量过多或自制力弱主导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3. 3.     混合型(combination

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ADHD是由一种发生于脑前额叶的遗传性的多巴胺新陈代谢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认为正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新陈代谢亦会对病情有所影响。[5]

名称[编辑]

本症一般称为注意缺陷障碍ADHD),但一些精神科医生会使用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名称[6],这个名词首先于1980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现。在1987出版的修订本中,才改用现在的名称。这个病症在中国大陆被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台湾被称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在香港被称为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而在日本则被称为注意欠陷多动性障害注意欠陥・多動性障害ちゅういけっかん・たどうせいしょうがい)。在韩国则被称为注意力缺乏过剩行动障碍주의력결핍과잉행동장애)。在越南则被称为Rối loạn tăng động giảm chú ý𦇒亂增動減注意

通常而言,注意缺陷障碍(ADHD)意指包含过动症状在内的所有ADHD类型,而注意力缺失症(ADD)则是不含过动症状(即前节所述的活动量过多或自制力弱主导型)的ADHD。因为不少ADHD患者(尤其女性)并无过动症状,甚至是非常安静、没有破坏性的,而过去对此症的认识总是集中在过动症状上,使得这类不过动患者甚少被诊断出来。

除了ADHDADD以外,过去也曾采用过度活跃症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簡稱HKS);微细脑损伤微细脑机能障碍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简称MCD)等各种名称。此外,外国出版物有时为了回避“disorder”这一个比较负面的词语,会改称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简称ADS)。[7]

特征和诊断[编辑]

ADHD的主要症状包括:[8]

  1. 1.     容易分心
  2. 2.     容易忘事
  3. 3.     啰唆,多话,常打断别人,且爱辩驳
  4. 4.     喜欢到处走动,静不下来
  5. 5.     读写困难,包括写错字(常多一画或少一画、拼字错误等)、阅读时会跳行或无法理解文意等
  6. 6.     做事易拖延,常至最后一分钟才动手
  7. 7.     三心两意,工作普遍都做不久,会一直换工作
  8. 8.     缺乏组织能力,无法把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具体地表达或规划出来
  9. 9.     总是被不了解ADHD的老师(儿童)或上司(成人)视为不够努力或懒惰


以上症状随患者年龄而有不同表现,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现通常有上课不专心、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以及坐立不安的情况;在大人,主要问题则常在于ADHD患者无法计划好他们的生活与每日简单的工作。

ADHD也有些较为正向的特质:

  1. 1.     具高度创造力,常有特别的新点子(但因组织能力差,常无法将之化为具体行动)
  2. 2.     特立独行、思考不随俗
  3. 3.     对理想抱持惊人的坚持度和毅力,甚至可说是顽固
  4. 4.     直觉非常强,能单凭直觉深入问题核心,进而发现问题所在(但他通常无法说明如何得知)

诊断ADHD的标准系依据DSM-IV-TR的标准,可以连结至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查询。美国疾病管制局强调诊断ADHD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提供者才可,否则容易被误诊与处方,这是相当危险的。

历史[编辑]

1902英国儿科医生George Still首次描述一项与ADHD近似的病征。[9]

1937,一家医院首次采用安非他命来治疗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儿童接受治疗后,行为有改进。不过,这种治疗法在1950年代以前都不太普遍。[10]

1957利配酮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1950年代1960年代,研究人员对这种病症的名称开始由微细脑创伤改为微细脑功能失常。改变名称的原因,是因为不少病童都没有发觉有受过任何创伤。

1960年代,过度活跃儿童综合症这名称首次出现。当时专家认为这些症状并非由损伤引起。到了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过度活跃这名词已在欧美社会变得很普遍,但医学上普遍采用“MBD”来称呼这些症状。

1980年代,这种病症开始在亚洲得到注意,主要是因为当时亚洲的新兴经济势力地区开始发现当地儿童的饮食转变,特别是食物中味精的份量,可能与过度活跃儿童的增加有关。当时南华早报曾就此事件发表专题报道,并把这种病症取名为中国餐馆综合症MSG Syndrome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而这报道后来成为了香港某一年高考英语运用科的题目取材。

另一方面,在西方有研究员发现维生素B6能够使有学习困难的儿童在课堂上更能专注,而这种处方对于注意力不足的学童有同样的疗效。其后,再有研究指能对注意力不足及患自闭症的学童有所帮助。之后,多样维生素成为了部份医生对这些病童的处方。不过,这些研究在事后发现可信程度不太高。

各地病例[编辑]

美国的数据[编辑]

根据2000年版本的DSM-IV-TR,在美国大概有3%-7%的儿童有ADHD。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2004年出版的美国健康访问调查年报,美国大约有400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被诊断出有ADHD。不过,有关评估的比率差异极大,有些校区甚至有60%的儿童被诊断为ADHD患者。现时美国全国有超过100万成年人及小童因为这个病症而需要服用处方的药物。[11]根据2002的统计数字,被诊断出有ADHD的男童在比例上比女童高出两倍(男童比例:10%;女童比例:4%)。对于这个性别上差异的成因,我们仍然未知确切原因。不过,有专家指有可能由于女童的病症普遍比男童轻微,在诊断时亦同时较男童难于察觉,所以较少被家长及老师发现而作出转介。

香港的数据[编辑]

在香港,现时由于过去资源分配的问题,教统局(现教育局)一直都未有抽拨任何资源去探究这个问题。直到200411月到12月,教统局才首次在全香港进行系统性的普查,研究在实施融合教育之后,每一家学校的弱能学生所占的比例。不过就部份现职老师非正式从各自学校的观察,亦发现一项与美国的研究类似的结果,就是:男童的比例比女童为高,而女童通常都较迟才被发现有这个问题。老师们推断这可能与香港的女童普遍较男童表现文静有关,但仍需要研究去确认。

数据背后的意义[编辑]

就现状而言,虽然在美国的病例较其他国家频繁,ADHD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ADHD成因[编辑]

利用磁共振显像技术(MRI)对脑部扫描的研究显示患有ADHD和正常孩子的图象有分别。不少科学家认为这足以证明ADHD是和脑部创伤有关。但另一方面,根据脑部的正电子造像显示,这种分别很可能只说明了ADHD患者的问题:因为他们并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所以脑部影像只说明了作为脑内燃料的葡萄糖的分布,在两组儿童之间的分别。在成人患者的脑扫描中,控制专注力的部份由于葡萄糖水平较低,所以显得不太活跃(Zametkin et al.)。不过,没有证据显示低葡萄糖水平与低注意力有关连,亦无法推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遗传[编辑]

根据NIMH的答问集,兹引文如下:

研究显示ADHD会在家族中出现,所以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影响。ADHD的病童通常都至少有一位近亲亦有ADHD。患有ADHD的男童长大成为父亲后,不少于三分一人的子女亦是ADHD患者。一个更有说服力的遗传联系,就是同卵双生儿如果当中一位被诊断为ADHD患者,另一位同时亦是患者的机会非常高。

治疗[编辑]

目前可用于治疗ADHD患者的数种方案包括各种医药治疗、行为干预、以及教育疗法。目前有一些团体开始专注于推广ADHD的认识和治疗,例如英国人温佛·杜耳(Wynford Dore)所创办的杜耳学习发展中心

医药治疗[编辑]

针对ADHD的一线药物为兴奋剂,其中包括诺华公司利他林Ritalin,学名为哌甲酯methylphenidate))、沙尔公司的Adderall安非他明产品,主要成分为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和laevoamphetamine salts)、Ovation制药公司的Desoxyn(学名为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等。由于几乎所有针对ADHD的药品都被美国缉毒署划分为二级管制品(Schedule II,即指有高度滥用可能性的药品)杨森大药厂(Janssen-Cilag)的Concerta(台湾译作专思达,有18MG36MG两种规格)),在台湾被列为第三管制药品,以防滥用

concerta有很大的副作用,如:头痛、胃痛、丧失食欲、失眠等,6岁以下的儿童不适宜服用。

礼来公司Eli Lilly)的思锐strattera,有效成份为阿托莫西汀Atomoxetine)为非中枢神经刺激药物(兴奋剂)主要副作用有:胃肠不适、食欲不振、疲倦、情绪变化等。

一般来说,以药物治疗注意力不全过动症的效果相当显著。使用此类药品的小朋友,八成以上可以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与人际冲突的症状。而且小朋友的社会性互动及人际关系也都会有改善。

行为干预[编辑]

对于各种感觉过敏的患者,可以透过测试患者的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由内耳控制身体的平衡感之类的能力)发现,并透过感觉统合训练治疗。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ABA)被认为是对ADHD孩子进行行为介入具有实证性效果的方法。透过系统化的行为分析,了解孩子犯错的模式,并且配合后果增强与削弱的方法,以及教导他正确的行为模式,例如:懂得等待、轮流等观念,减少他冲动、过动而引起的人际冲突。

教育疗法[编辑]

Mulligan2001)的一项对老师进行的调查,研究了哪些课堂方法正在被实施,并能帮助提高注意力困难儿童上课时的注意力。教师们发现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坐的过程中提供活动可以提供持续的活动输入,而不用频繁的离开座位. Occupational therapy方面的文献建议,在教室中采用动态座位系统是可以改善学生感觉调节和注意力的一种方法。(Kimball, 1999

双重特殊,ADHD和资优的交互关系[编辑]

双重特殊(twice-exceptional)是指兼具资赋优异及身心行为障碍者,身心障碍人口中3%~5%具有双重特殊的特质[12]。双重特殊学生是指在学业、智能、创造力、领导能力、视觉、空间或表演艺术等领域中,有一个项目或以上表现优异;而同时也符合显著明确的知觉沟通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肢体障碍、感官障碍、自闭症、或注意缺陷障碍(ADHD)等障碍的标准者[13]

资优ADHD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一般是名列前茅,但行为表现却极不成熟。由于行为问题,通常学校大多数老师不认为资优ADHD儿童是资优生,也不认为他拥有什么特殊才艺。反之,学校大部分的老师们都认为他们是暴躁、易怒、叛逆、没有礼貌的坏学生[14]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有亮眼的表现,但在行为或人际关系上却是常令人头痛万分。由于这类负面形象,不符合一般人对资优生的正面期待,往往使得老师常忽略了他们的潜能。临床上,除了双重特殊儿童的特质,还归纳出资优ADHD儿童可能会表现以下的行为[15]

  • 常在不适当的时机开玩笑或恶作剧。
  • 对于重复性的作业感到厌烦或抗拒。
  • 高度自我批判,难以接受失败经验。
  • 霸道。
  • 有时宁愿独处。
  • 上课时很难专心听讲
  • 经常与人争吵
  • 情绪敏感
  • 不注重细节,做事草率冲动
  • 拒绝接受权威、不服从、固执。

资优ADHD儿童在行为问题上有许多特征与普通ADHD儿童相类似,使得ADHD资优儿童容易因此而被误判,或被忽略了其实际拥有的内在潜能。

辨别资优ADHD儿童[16]

比较项目

普通ADHD儿童

资优ADHD儿童

专注

大多数情况下无法集中注意力

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无法集中注意力,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却多数能表现高度专注力

工作持续力

做事多数虎头蛇尾,常无法完成指定的工作

对有兴趣的事物经常表现过人的耐心和持续力

冲动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自己控制冲动

思考速度太快,思考内容太多,急于分享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遵守规范

遵守行为规范与服从指令上有困难

遵守行为规范与服从指令上有困难,但会进一步质疑权威(老师/家长)与规范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因此叛逆和好辩

活动能力

显得精力旺盛,无的放矢的宣泄

显得精力旺盛,但发挥得较有方向,也能计划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

调整方法

资优ADHD儿童体内由于资赋优异与ADHD双重特质交互影响,使得他们不易被发现,家长和老师应仔细探究儿童在不同情境下学习与行为表现,不要当儿童出现不当行为时,就予以负面标签,影响了其潜能发展,或使得他们错失原本可有的协助与辅导。家长应调整教导方法,给予适度与清楚的期望,也要接纳他们不由己的脱轨表现。ADHD儿童的行为特质,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例如,ADHD儿童拥有较佳的想像力。只要ADHD资优儿童在被发现后,提供有效、专业的介入与辅导,会因着这不同的特质,而拥有更不一样的人生。[17]详见注意缺陷障碍,有些双重特殊学生可能在逐渐长大后会出现情绪困扰,感觉被社会孤立,因而发展出攻击或退缩行为。长期于人际关系上的失败,也会导致无助感和无望感。最后,在沮 丧的情况下,其可能选择规避最起码的学习及社会要求,以免让自己陷入痛苦深渊

相关条目[编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