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是人格結構中主要的核心,不是感情,也不是認知。
今天我深深領悟。
要創造與鍛鍊一個人的人格培育,要從改變他的行為開始;因為,人是從「行為」產生思想與感情。
「自我」的形成,是在「個體的行為」與「環境資源」下,產生出自我概念。
影響個體行為的因素,包含「生理健康,資源獲得難易,與內在資質與能力程度」幾個層面。之後,個體才經由這些,看見了生活情況,產生了思想與認知,「思想與認知」決定了生活使用的「策略」,而發生了自己的感情反應。
因此,認識一個人,是看他的行動中,產生出什麼感情與思想。
當策略錯誤的時候,通常也是人生受挫,感情受創的時候。所以,這個社會那麼強調認知上的正確。因為正確有彈性的策略,是使行為正確與獲得幸福的關鍵。
但當一個人的需求被膨脹,或說是被環境壓榨到超過他的能力,直到他失去使用認知與理性的空間的時候,行為變得極端激烈與蠻橫。應該調整他的什麼,他的人格才會恢復正常?
認知調適嗎?給予關心嗎?這兩招,我已經用了N遍~~在我的男朋友身上,即使他們是正常可溝通的男人,也依然從未有效過。不改就是不改!(所以這不是答案。更不用談到那些已經因為飢渴,而失去理智的精神錯亂的同胞們了...)
我認為,人格或說是行為轉變,並不是諮商所認為的:「建立具有足夠信任的關係」是主要成功的因素。不是一般傳統教育或哲學所啟發的:「良好的思想教育會帶來行為的改革與人格的調整。」而是他本人有深深的意識到一件事!「他自己真正的需求在哪裡?」(很多人不知道...)
這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人的行為之發生,跟什麼有關係?」」
-------那就是:「「需求。」」--------因為人終其一生會不間斷追逐的,只有他本身的需求而已。(不論他是利他主義者或什麼的。)
當你能提供一個人他真正的需求的時候,他的行為一定會做出調整與改變。他會展現出一種美好的人格特質,比如很好溝通,善解人意等。
如果沒效,就是因為他覺得你提供需求給他的方式,他覺得他付不起。可能會展現出一些負面的特質,如生氣或任性等。
在很難再去減低要付出的代價了的時候,就會決裂。或是用妥協降低付出的成本。
可是,人真正要去有所突破瓶頸,唯有一個條件,就是增強他需求的迫切性,以及可使用資源的提取。
我完全按照這兩步對待力仁,你猜怎麼著?------他慢慢開始學會同理心,來體諒我,滿足我的心靈需求。(我情史上,第一個可以這樣對我的男朋友~~!!)
還有,這兩招可以廣泛使用到各個層面,不論是開創事業或人際相處~
當博愛與體諒,也就是所謂一般修行時所會說的話,或是相處上有摩擦時一般人會給予的建議,我認為,他們的善良降低了別人的需求的迫切,而使用妥協去生活。我真的看不出來這在使個人的成長上,會有所助益。(潤滑與信任上,當然是非常的有助益~但成長我不覺得。)因為這已經由男友身上驗證,他們不會因此而轉變了。
博愛是一個教育的路徑,人之得以可能接近神國,的確是在不斷的奉獻自己的過程當中,體悟到一切潛能的發揮。
但,我不會認為那是神國或說是與人交往的樣式。因為,他在根本的意義上,阻斷了一些人格發展的正常過程,變成了某些意識型態,壟斷了真理。
充分發展其潛能的人類,是什麼模樣?
我所看見的人格發育的終點,行為出發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奉獻。並且事實上,並沒有免費給予的愛這回事。的的確確沒有。因為如果成立這回事,那就代表一個人的行為不再重要,(他怎樣都可以得到愛。)神國的建立與秩序,是在人類的行為不重要,所以經由憐憫而免費賜予,那請問,這到底能栽培出什麼樣的人類來呢?
這根本違反了神創立世界後,給予人自由意志的主要精神。
因為,靈性的增長,是建立在人發現自己的「需求」上,產生「選擇行為」的「自由」,並承擔其「結果」與「責任」中,所獲得的學習與領悟。
這就是神的計畫中,培育人類重要的結構與循環。
這使人學會無私的奉獻,而不斷擴大自己的靈魂。
- Aug 18 Tue 2009 21:03
近日的轉變(行動之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