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要把這陣子,我學習到的同理與溝通模式,做一個紀錄。
這是我27歲,身邊的人的溝通狀態。
這像是一個脈絡與漏斗,決定未來的流向。

對我而言,溝通模式就是團體將來是否能夠適應生存的指標。
他們如何因應環境變動?
他們如何在社會上求存?
他們如何互相支援?

所以,溝通模式,構成了一個團體的動力。
團體動力的意思,就是存在於[團體中的各種勢力。]
當你的同理心能夠穿透對方:
1.熟悉他的生活空間對他個人形成的影響。
2.了解他個人的學習模式與才能。
3.掌握外在事件的演變,知道後果與代價。
4.人內心的期許。

你就能知道,如何凝聚一個團體的共識,知道怎麼組織一個團體。
知道這個東西的好處是:
1.知道市場如何運作。----(可以賺錢,至少可以行銷。)
2.知道如何獲取與累積人脈。
3.能夠做正確的決策。
4.兼顧保本跟開創。

我並不想再盲目亂闖了。一般人以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錯了!
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
他受限於環境提供給你的資訊、溝通傳遞的方式,以及你本身思考理解的模式。
所以,我不想要去一個參差不齊的環境裡面學習。
那裏,要面對太多不同角度的東西,學習...漸漸變成了一種盲目的適應跟應付,學習求存,變成了一種只是追求人際的和諧跟事業上的成果的東西。

這,不是學習,也不是前途。
因為並沒有去看到環境的變化,跟市場的需要。

但人拚死拚活,你的所有表現被一種奇怪的標準評價,(俗稱是成果),但是
-----------你學會了甚麼?你的前方有一條甚麼路?你會達成甚麼成果?或說是成就?

團隊有創意嗎?
團隊有能力嗎?
不,大部分的工作中的學習,只是一堆的複製。
這被運用來結構化低階的勞工,讓雇主用最省事方便的流程,達到最有效率與產能。
而在這當中的佼佼者,例如主管、營運者、老闆之類的,並不是讓自己去學習工作的技能,而是將技能結合創意,發揮他,然後讓自己成為一個市場的供給者。

我認為,這才是一條活路。
人活著,是要去回應他的環境給他的難題;而並不是找一個港口去有所依附。
所謂,靠山山會倒,靠天吃飯會下雨,靠人緣分有時盡。
工作,就是大家眼光中的港口。
我想,他能暫時讓人獲得充分的休養、資源跟存糧,但他不是一條唯一的道路。至少對於我而言,人活著要去看到市場究竟是如何運作?而並不光是找一份光鮮的工作。

因為,那是別人給你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的東西。
我想要的,是自己的東西。
否則,只會被奴役;我想要擺脫這種奴役。

所以,這一陣子我的心力決定要擺在
1.同理心的提升;
2.溝通的技巧;
3.課業上的學習技巧。

同理心與溝通的技巧,我在觀音線接受專業的訓練。
課業上,我學習心智繪圖,把自己的後設認知跟學習模式重新整理過一遍。

而正在我覺得,我的心力逐漸集中後,要在課業上衝刺,之後要找工作;
一場感冒,又打壞了我的如意算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ga 的頭像
    Omega

    世界的變形與內聖外王

    Ome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